饮酒?其十八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归与欢酌春,其如绿醪何。
……
赏析:
《饮酒·其十八》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独具特色的一首,诗人巧妙地借扬雄之事及与客人饮酒交谈的场景,深入探讨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对世俗的态度以及自己坚守的人生志趣,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以古为引:扬雄境遇,映照自身
1. 嗜酒与贫困的共鸣:“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诗开篇提及西汉扬雄,说他生性好酒,却因家贫难以如愿。陶渊明借扬雄之境遇,巧妙地为自己的故事埋下伏笔。扬雄的嗜酒与贫困,与陶渊明自身颇为相似,这种相似性瞬间拉近了诗人与古人的距离,也让读者更能理解诗人在生活中对酒的情感。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人墨客在困境中寻求慰藉、寄托情怀的媒介,暗示了诗人在贫困生活中,酒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 好事人来访的隐喻:“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热心之人载酒向扬雄请教解惑,这一情节不仅描绘了文人以酒会友、交流思想的场景,更隐喻了诗人自身与客人的交往。陶渊明或许也如扬雄般,因自身的才学与思想,吸引客人带着酒前来交流。这既展现了文人之间高雅的社交方式,也暗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虽身处僻壤,却不乏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碰撞,体现出诗人对知识、思想交流的珍视。
二、扬雄风范:饮酒解惑,张弛有度
1. 豪爽与博学的展现:“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此句生动刻画了扬雄饮酒时的豪爽与回答问题时的渊博。酒杯递来便一饮而尽,毫不扭捏,尽显洒脱性情;面对客人的咨询,能详尽解答,足见其学识深厚。这种豪爽与博学,正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品质,陶渊明通过对扬雄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文人风范的赞赏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在与客人交流时,同样秉持着真诚、豪爽的态度,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展现出诗人对知识交流的热情与积极态度。
2. 沉默的智慧与原则:“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扬雄并非对所有问题都侃侃而谈,遇到如讨论征伐他国这类重大敏感问题时,他会保持沉默。这一细节体现了扬雄的智慧与原则,并非所有话语都适合轻易出口,涉及关键事务需谨慎对待。陶渊明借此表明,为人处世应懂得把握分寸,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沉默并非懦弱,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反映出诗人对原则的坚守以及对世事的洞察,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世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贸然行事。
三、仁德之思:显默之间,智慧抉择
1. 显默之间的权衡:“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此句是对前文扬雄言行的总结与升华,指出真正有仁德之人,在面对显扬与沉默的抉择时,能够用心思考,做出恰当的判断,不会失误。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中庸”的智慧,即在不同情境下,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言行的尺度。陶渊明强调“仁”者的用心,表明他认为为人处世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豪爽的性情,更要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智慧的判断,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言行得体。
2. 对自身处世哲学的映照:诗人通过对扬雄的描述,实则也在阐述自己的处世哲学。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归隐,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做出选择,正是在践行这种显默之道。他在面对官场的黑暗与世俗的纷扰时,选择沉默归隐,保持内心的纯净;而在田园生活中,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又是一种显扬。这种在显默之间的自如切换,正是诗人“用其心”思考后的结果,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处世智慧。
四、批判与自守:摒弃世俗,追随高贤
1. 对世俗愚昧的批判:“咄咄俗中愚”,“咄咄”一词表达出诗人对世俗之人愚昧的惊讶与感叹。在诗人眼中,世俗之人追名逐利,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这种行为是愚蠢的。此句直接批判了世俗的价值观,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与不屑,凸显出诗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展现出他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
2. 追随黄绮的志向:“且当从黄绮”,“黄绮”指商山四皓中的黄石公和绮里季,他们是秦末汉初的隐士,拒绝出仕,坚守自己的高洁品行。诗人表示应当追随黄绮的脚步,表明他决心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污浊,坚守自己的本心和志趣。这体现了诗人对高洁隐士的敬仰与向往,也进一步强调了他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人生态度,为全诗点明了主旨,即无论世俗如何,都要坚守自己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