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大地纵横交错的褶皱里,藏着无数双布满老茧却灵巧无比的手。这些手,或穿梭在竹篾间编织四季,或在滚烫的糖锅里勾勒星辰,或于古朴的雕刀下唤醒沉睡的木料。它们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是千年文脉的延续者。当现代机械的轰鸣声裹挟着标准化浪潮席卷而来,这些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突围,每一道坚守的身影背后,都是文化传承的深沉呐喊。
一、竹影婆娑:指尖上的经纬春秋
清晨的平乐古镇还浸在薄雾里,青石板路上已有细碎的“唰唰”声。年过七旬的竹编匠人周伯,正坐在古榕树下剖竹。锋利的篾刀贴着竹筒游走,青竹瞬间化作均匀的竹条,再经破、劈、削、刮,竟分出薄如蝉翼的竹篾。阳光穿透榕树的枝叶,在他布满沟壑的手背上投下斑驳光影,竹篾在指间翻飞,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编竹篓得讲究经纬之道。”周伯头也不抬,手上动作却不停,“经是骨,纬是肉,经乱了篓子散,纬歪了盛不住物。”只见他将篾条交叉固定,双手如蝶翼般轻盈穿梭,不一会儿,圆鼓鼓的竹篓雏形渐显。路过的孩童好奇地凑过来,周伯顺手编个竹蜻蜓,轻轻一搓,小蜻蜓便“嗡嗡”地飞向蓝天,惊起一片欢笑声。
但笑容背后,周伯却有隐忧。随着塑料制品普及,竹编器具市场逐年萎缩,他的三个子女都选择外出打工,不愿继承手艺。“现在年轻人嫌这行又苦又不挣钱,”他摩挲着开裂的竹篾,“可这竹编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丢了太可惜。”令人欣慰的是,道明竹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年轻的竹编艺人走进中小学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简单的竹制品,让这份技艺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蜀南竹海深处,年轻的竹雕艺人小林却另辟蹊径。他的工作室摆满形态各异的竹筒,有的刻着《千里江山图》,层峦叠嶂间竟藏着数百根微雕竹枝;有的雕着川剧脸谱,夸张的眉眼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唱念做打。“竹雕讲究‘因材施艺’。”小林抚摸着一根带疤的竹筒,“这道疤看似残缺,却能化作悬崖峭壁,反倒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意境。”
小林尝试将竹雕与现代家居装饰结合,设计出灯具、屏风等文创产品。他还运用3D建模技术,提前设计竹雕的造型和结构,提高创作效率。然而,创新之路并非坦途。传统工艺的慢工细活与市场对量产的需求时常冲突,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压缩着利润空间。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每周去学校授课,希望能为这门手艺播下新的种子。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有几名学生对竹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着他学习基础技艺。
当夕阳为古镇镀上金边,周伯的竹器店亮起暖黄的灯。竹篮、竹椅、竹风铃在光影里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竹与手艺人跨越千年的默契。而小林工作室的窗棂间,仍透出点点灯光,他握着刻刀的身影,在墙上投下专注的剪影,继续雕琢着属于当代的竹间传奇。
道明竹编画:竹丝为笔绘丹青
不远处的道明镇,竹编画艺人正在演绎另一种传奇。他们将竹丝剖成比头发还细的竹蔑,以山水、花鸟为蓝本,通过挑、压、插、贴等技法,让竹编与绘画浑然一体。走进艺人老李的工作室,一幅《九寨烟云》竹编画挂在墙上,竹丝勾勒出的山峦层次分明,云雾缥缈,仿佛将九寨沟的美景定格在竹丝之间。
老李戴着老花镜,用镊子夹起竹丝,在素白的绢布上仔细勾勒。“这竹编画,每一根丝都是画笔,力道轻重不同,出来的明暗就不一样。”老李介绍道,“光是准备竹丝,就要经过选竹、煮竹、晾晒、刮青、劈丝、抽丝等十多道工序,一根合格的竹丝,宽度不到0.1毫米。”
如今,愿意静下心学这门精细手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老李的工坊里,白发匠人比学徒还多。为了传承这门技艺,当地政府不仅将道明竹编画纳入非遗保护体系,还搭建了非遗电商平台,帮助艺人们将作品推向全国市场。老李也在网上开设了直播课程,向网友展示竹编画的制作过程,虽然吸引了一些关注,但真正愿意深入学习的人却很少。“这门手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沉下心来。”老李无奈地说。相较于过去竹编画订单不断、学徒盈门的盛况,如今门可罗雀的场景,更显这份技艺传承的艰难与紧迫。
二、糖香氤氲:滚烫里的梦幻浮生
磁器口的清晨,总被一阵甜香唤醒。陈记糖画摊前,铜锅里的麦芽糖在炭火上咕嘟冒泡,泛起琥珀色的光泽。陈师傅舀起一勺糖浆,手腕如执笔般悬在光洁的石板上,糖丝如金色溪流倾泻而下,忽上忽下,时停时转。眨眼间,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龙便跃然板上,龙须、鳞片、爪尖的纹路纤毫毕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