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滚滚,雷声轰鸣,瓢泼大雨即将降临。靖尧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轻柔而坚定:“猜疑和妒忌的男人,干不成大事!张景城是我唯一活着的亲人,我把亲兄弟托付给你——”
王至诚听到这番话,心中不由得想起刚才对靖尧和白蕉的误解,脸上顿时浮现出惭愧与愧疚,便匆匆下了楼。
“至诚兄,你总不能拿赝品的赝品去见心中的大人物吧?”白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站在阳台的他手中握着一卷画轴,显得格外神秘。王至诚不容分说,将手中用心换来的《兰亭序》一抛而出,“对不住了!”白蕉迅速接住,兴奋地喊道:“至诚兄,翻箱倒柜总算找到这一幅精品!”
白蕉此时忙着寻找作品,而靖尧与兄弟则在房间里聊得热火朝天。他看向王至诚身边忙碌的张景城,喊道:“景城,接着——”一声高喊,白蕉将手中的《兰亭序》从二楼投下,张景城瞬间纵身一跃,稳稳抓住了那幅珍贵的作品,动作如同特工般迅捷,令人叹为观止。王至诚看得目瞪口呆,心中对这兄弟之间默契的配合感到钦佩。
张景城,靖尧的弟弟,祖籍琅琊,是一位毕业于震旦学院的书画家,为上海共字号的情报人员提供交通工具,号称“黄包车师傅”,更有“千里马”的美誉。靖尧探身出窗,再次叮嘱道:“城!到青云路,务必小心。”
“城!”王至诚内心一暖,感受到家人般的亲切关怀。张景城与王至诚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诚”字,这让靖尧的话语显得格外亲切而意味深长。
王至诚在不经意间捕捉到靖尧轻轻拭去眼泪的瞬间,心中一阵波动,随后便登上了张景城的黄包车。他目送那座小洋楼,心中对靖尧独特魅力的倾向愈发强烈,甚至开始喜欢她那天生的冷傲。靖尧也被他的“木讷”所吸引,轻轻打开窗户,静静凝视着黄包车在乌云压顶的天空下渐行渐远。
王至诚心中欲向她挥手,却在此时听见张景城提醒道:“别动!后面有人跟踪。”随即,张景城脚步轻快地跑起来,仿佛有无形的压力在促使他加快速度。
张景城拉着黄包车,飞速奔向上海大学的青云路。坐在车上的王至诚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引起跟踪者的怀疑,给靖尧和张景城姐弟俩带来麻烦。在这紧张的时刻,没有什么比思念更为安静、深沉。
五年前,共字号的邵力子邀请于右任担任上海大学校长。尽管于右任不愿与共字号过于亲近,但为了发展中国教育,他决定先去考察学生。细雨中,百余名学生在校门口静静等候他,令他深感动容。他心中暗想:“我一定要当第一任校长!”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孙中山担任名誉校董,赋予了这所新兴学府重要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和廖恩熙等共字号领导人相继发表演讲,激励师生,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上海大学成为动荡年代的教育重镇,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提供了支持。
1924年10月,孙中山应西北王之邀,踏上北上的征程。在韶关,他发表了通电,明确回应北上之决策,激励了无数渴望变革的心灵。
上海大学的师生们作为筹备欢迎孙中山抵沪的五个团体之一,齐聚在上海港码头,热切迎接这位伟大的领导者,港口的氛围弥漫着激荡人心的热情与期待。随后,上海大学组成了五十余人的队伍,前往孙中山的寓所,表达对北上主张的坚定支持。在那条充满历史气息的道路上,师生们怀着满心的敬意,坚定前行,期待与伟大领袖面对面。
然而,时光无情,命运的无常让人无法预知。仅仅一年后的春天,噩耗传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震撼了上海大学的师生们,大家无比哀痛,悼念这位为国捧心的伟人,全校停课一天,前往孙宅吊唁,表达哀悼与敬仰。
幸而于右任勇敢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的坚持与努力让上海暂时避免了文化专制的侵袭。他以开明的姿态和智慧的眼光,鼓励师生追求真理与自由,扞卫了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立性。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大学仍是思想碰撞的热土,各种文化与思想得以并存,师生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追求创新与进步。
王至诚越想越觉得能在上海大学任职是个不错的发展机会。他心中充满期待,坚定地说道:“我想,凭我这份真诚,绝对不会被拒之门外。”
张景城却冷静地回应:“我想,校长不会轻易见你。”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泼在王至诚身上,令人感到一阵寒意。
王至诚皱眉:“既然不愿见我们,何必冒雨前来?”
张景城思索片刻,建议道:“我们可以找中间人来推荐,比如徐悲鸿。”这句话如同阳光透过乌云,给王至诚带来了一丝温暖。
徐悲鸿,书画界的传奇人物,曾因生活困顿而漂泊,最终通过努力考入震旦学院。在经历了多次拒绝后,他于五月爱国运动前夕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踏上前往法国的航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文化英雄联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文化英雄联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