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红旗轿车碾过厂区碎石路的声音,像闷雷滚过每个人的心头。陈志远整了整苏晓梅连夜熨烫的中山装领口,目光扫过列队迎接的工人们——张建军罕见地穿了件崭新工装,秦雪的白大褂一尘不染,连王小军都老老实实系上了风纪扣。
车门打开,先下来的是李国栋,接着是地委的几位领导,最后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穿着朴素的灰色中山装,眼镜后的目光却锐利如鹰。
"这位是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郑主任。"李国栋介绍道,"专程来调研乡镇企业改革经验。"
陈志远心头一震。郑明远——这位在改革开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经济学家,竟然亲自来到他们这个小厂!前世他只在教科书里见过这个名字。
"年轻人,带我们看看你的'王国'吧。"郑主任的声音温和却有力。
考察从原料车间开始。当郑主任看到苏晓梅记录的"日清日结"台账时,惊讶地推了推眼镜:"这是你想出来的?"
苏晓梅紧张得说不出话,只拼命点头。陈志远代为解释:"我们实行'四三三'分配制度,工人收入与质量、效益双挂钩。"
"四三三?"郑主任来了兴趣。
"40%发展基金,30%员工分红,30%集体留存。"陈志远流畅地回答,"既保证发展后劲,又调动积极性。"
这个在后世司空见惯的分配模式,在1981年却堪称革命性创新。郑主任立刻让随行人员详细记录,还不时插入专业提问:"折旧率怎么算?流动资金占比多少?"有些问题连陈志远都要思索片刻,但苏晓梅总能从小本本里翻出精确数字。
走进灌装车间时,张建军正在调试那台"土法改造"的半自动生产线。郑主任对用X光机检测轴承的"创举"赞不绝口:"这就是群众智慧!比花大价钱引进设备强多了!"
最精彩的环节在样品室。当陈志远介绍从辣酱到药膳再到矿泉水的产品升级路线时,郑主任突然打断:"等等,你刚才说市场细分?"
"是的。"陈志远指向不同包装,"简装主打农村市场,精装供应城市,药膳针对高端客户,而矿泉水准备出口创汇。"
这种营销理念在计划经济年代简直闻所未闻。郑主任与随行人员交换了个惊讶的眼神,随即要求查看财务报表。
苏晓梅捧出的账本让所有人叹为观止——每一笔收支都清晰可查,甚至细到每度电的用途。最绝的是成本核算表,将原料、人工、能耗分解到每一瓶辣酱,精确到分。
"这水平..."省财政厅的干部小声嘀咕,"比国营厂强十倍。"
正午的阳光透过样品室窗户,在众人身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郑主任突然摘下眼镜擦了擦,语气变得异常严肃:"小陈同志,你知道为什么选你们厂做调研吗?"
陈志远摇头。老人从公文包取出一份《国内动态清样》,正是周雅那篇《谁在扼杀乡镇企业?》的内参。
"中央领导批示了。"郑主任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要求总结你们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这句话的分量让整个房间瞬间安静。在1981年,"中央领导批示"五个字意味着什么,在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陈志远注意到李国栋的手在微微发抖,而苏晓杏已经红了眼眶。
午饭安排在工人食堂。郑主任坚持要尝大锅饭,还特意与老工人张大山同桌。当听说张师傅的儿子因伤致残后,老人当场指示随行人员:"记下来,乡镇企业要优先安排伤残家属就业。"
饭后座谈持续到日头西斜。郑主任对陈志远团队的每个创新都刨根问底,从质量管理到分配制度,从市场开拓到人才培养。当话题转到遭遇的阻力时,陈志远谨慎地提到了赵建国的"特别关照"。
"这个问题省委会专题研究。"郑主任的眼镜片闪过一道寒光,"改革不允许绊脚石存在。"
车队离去时,夕阳将红旗轿车的影子拉得很长。工人们自发聚集在厂门口,不知谁先唱起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很快变成全厂大合唱。陈志远站在人群前列,看见苏晓梅一边唱一边抹眼泪,秦雪的白大褂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张建军则把安全帽抛向空中...
当夜,粮仓里的煤油灯亮如白昼。核心团队围坐一圈,仍沉浸在白天的震撼中。
"郑主任要我们准备书面材料。"陈志远分配任务,"晓梅负责财务部分,张师傅写技术革新,秦医生整理药膳研发过程..."
"还有这个。"王丽华递过一叠表格,"省乡镇企业局刚发的,要我们填报明年发展规划。"
表格抬头印着"省级重点企业申报书"几个大字。陈志远快速浏览着填报内容:三年产能目标、五年利税计划、职工培训方案...每一项都关乎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
"填多少?"苏晓梅小声问。
陈志远环视众人,缓缓伸出三根手指:"产能翻三番,利税突破百万,员工翻两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