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三钱) 黄芪(蜜炙) 扁豆(炒) 茯苓(各五钱) 莲肉(三钱,去心) 木香(一钱五分,煨) 白芷(二钱) 羌活 防风 天麻 全蝎(各三钱。去毒) 炙甘草(一钱五分)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生姜和红枣煎成汤液,用药汤来调和药粉后服用。根据孩子年龄大小,酌情确定服用剂量。
定吐丸
丁香(二十一粒) 蝎梢(四十九条,去毒) 半夏(三个,姜制)
把上述药材研磨成细粉末,混合均匀,用煮烂的枣肉与药粉制成如黍米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七丸,用金器(如金质器具)煎汤将药丸化开后服用。
痰饮吐
当痰饮在胸中壅塞充满时,会因气逆而引发呕吐。孩子会出现头目眩晕、面色发青,呕吐出涎水和痰沫等症状。这种情况,可用香砂二陈汤治疗,若孩子体质虚弱,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可使病情平复。
【注释】痰饮吐这一病症,是因为小儿喝水过多,导致水液停留在胸膈部位,进而转化为痰。痰又致使气向上逆行,最终形成呕吐症状。其表现为孩子头目感到眩晕,面色发青,呕吐出涎水、痰沫。治疗适宜用香砂二陈汤,如果小儿体质虚弱,就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陈汤(其方剂在“哯乳”相关内容中,在此方基础上添加藿香、砂仁就成为香砂二陈汤) 。
香砂六君子汤
藿香 缩砂仁 白术(土炒) 人参 茯苓 半夏(姜制) 陈皮 甘草(炙)
以生姜作为药引,与其他药材一同置于锅中,加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香砂六君虚痰吐,藿香缩砂共白术,人参茯苓及陈皮,半夏甘草同煎服。
虫吐
因虫引发的呕吐,存在胃热与胃寒两种情况。患儿会出现面色改变,胃部时而作痛,呕吐清稀涎液的症状。对于寒症与热症,应当依据阴阳症状来辨别,然后分别用药,病就能痊愈。
【注释】虫吐病症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胃经热邪熏蒸所致,另一类是因胃经寒邪逼迫引发,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胃内寄生虫不得安宁,在胃中扰动从而导致呕吐。患儿表现为口唇颜色或红或白,胃脘部位疼痛间歇性发作,频繁呕吐清稀涎液。判断病症属于寒症还是热症,需要从阴阳相关的症状来仔细分辨。若是热证,就用化虫丸治疗;若是寒证,则用加减理中汤治疗。
化虫丸
芜荑(五钱) 鹤虱 苦楝根皮 胡粉 使君子(肉) 槟榔(各一两) 枯矾(二钱五分)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接着用面糊调和制成药丸,根据孩子年龄大小确定服用剂量。
加减理中汤
人参 干姜 白术(土炒) 川椒
以一枚乌梅作为药引,与其他配方中的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加减理中寒吐虫,人参干姜白术从,川椒乌梅伏虫动,煎成服下即安宁。
虚吐
虚吐这种病症,大多是因为胃气虚弱而形成。患儿会精神疲倦,囟门处微微颤动,睡觉时眼睛不能完全闭合,伴有腹泻但不口渴,还频繁呕吐。丁沉四君药对此病症的治疗效果显着。
【注释】虚吐病症,多数是由于小儿胃气虚弱,无法正常消化吸收乳食,从而引发该病症。患儿会呈现精神萎靡、倦怠无力,囟门有轻微的煽动现象,睡觉时眼睛半睁半闭露出眼白,出现腹泻症状但并无口渴之感,且频繁呕吐。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丁沉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丁沉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炙甘草 丁香 沉香
以经过炮制的煨姜作为药引,把它与其他配方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煮,煎好后服用药汁。
(方歌)胃虚呕吐不思食,丁沉四君治最宜,参术苓草补其胃,丁香沉香温其脾。
实吐
小儿实吐时,会出现胸腹胀满的症状,同时大小便不通畅,胸腹部痞塞坚硬且疼痛,患儿口渴想喝凉水,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这种情况,使用三一承气汤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注释】所谓实吐,常见于平素身体壮实的小儿,偶然因饮食停滞引发。此时,小儿会感到胸腹部胀满,大小便排泄困难,胸腹部有痞塞、坚硬的感觉且伴有疼痛,口很渴,想要喝寒凉的饮品,呕吐物大多散发酸臭气味。治疗适宜使用三一承气汤来通下,使大小便通畅后,呕吐症状也就会停止。
三一承气汤
芒硝 生大黄 枳实(麸炒) 甘草(生) 厚朴(姜炒)
取生姜作为药引,将其与方剂中的其他药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后服用煎出的药汁。
(方歌)三一承气治实吐,涤滞通塞功最着,芒硝相配生大黄,枳实甘草同厚朴。
寒吐
早晨吃的食物傍晚呕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冷吐。吐出的乳食没有消化,也没有酸臭味。患儿还会四肢冰冷,面色和嘴唇发白。可用姜橘丁萸理中煎来治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