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
风温原本是人体感受春风所引发的病症。若错误地使用发汗之法,会导致身体灼热,且汗出如津。患者会出现阴阳脉象都呈浮象,难以言语,身体沉重,嗜睡,呼吸时鼾声作响。若错误地使用攻下之法,会出现眼睛直视、小便失禁且尿量减少的症状。若误用艾灸等火疗方法,会导致身体发黄,出现手足抽搐、惊厥等情况。治疗风温,可选用葳蕤汤;若脉象虚弱且多汗,宜用桂枝汤合人参白虎汤。一次错误的治疗尚可拖延一些时日,若反复错误治疗,如既发汗又攻下,攻下后又用火疗,就会加速患者死亡。
【注释】冬季人体受到寒邪侵袭但当时没有立即发病,之后又感受春天的寒邪,这种情况称为温病;若再次感受春风,则称为风温。风温患者本身有汗,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如果错误地使用发汗之法,会助长体内火邪,使身体发热如同火烧,自汗不止,汗出如津液般渗出。同时,火热之邪扰及心神,导致患者言语艰难,难以出声;热邪耗伤正气,致使身体沉重、嗜睡;肺气不利,所以呼吸时会鼾声作响。风温患者的脉象,阴阳部(寸关尺分阴阳,一般寸为阳,尺为阴)都呈现浮象,这种情况下不能使用攻下之法。
倘若错误地使用攻下之法,会使热邪陷入膀胱,耗竭体内津液。津液亏虚不能上荣于目,就会出现眼睛直视的症状;膀胱失约,则会导致小便失禁,并且尿量减少。风温之证本身热邪较盛,若错误地采用火疗的方法,如熏蒸等,强行发汗,会使体内火势更旺,津液大量耗亡。热邪熏蒸,胆汁外溢,就会出现身体发黄的症状;热盛动风,会导致手足抽搐;热扰心神,则会引发惊厥。对于风温病症,不能随意使用发汗或攻下之法。一般主要用葳蕤汤进行治疗,葳蕤汤具有滋阴解表的功效,适合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兼阴虚者。如果患者脉象虚弱且多汗,说明正气不足且营卫不固,此时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合人参白虎汤清热益气生津。“一逆引日再命终”这句话,意思是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使患者生命延续一些时日。但如果既进行发汗治疗,又使用攻下之法,攻下之后还采用火疗等错误疗法,这就是反复错误治疗,如此便会加速患者生命的终结。
温疟
温疟是因为冬天被风邪侵袭,寒气潜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阳气还比较微弱,邪气无法自行外出。遇到暑热天气,暑热销烁脑髓、肌肉,再加上劳作用力,使腠理开泄,邪气与汗液一同外出,就会导致阴虚阳盛,从而产生发热症状。热势衰退后,邪气又重新入里,导致阳虚阴盛,随后就会出现寒战症状。温疟的症状与温热病相同,治疗方法也一样。
【注释】经典医籍上说:温疟的成因是冬天人体遭受风邪侵犯,风邪裹挟的寒气潜藏在骨髓里面。到了春季,自然界阳气尚且微弱,人体阳气也未充盛,藏于骨髓的邪气不能自行外出。等到炎热的暑天,暑热之气侵袭人体,销烁脑髓,损耗肌肉。此时若劳作用力,人体的腠理开泄,潜藏的邪气就会随着汗液一同外出。邪气外出后,人体会出现阴虚阳盛的状态,于是就产生了发热症状。当热势逐渐衰退,邪气又会重新入里。邪气入里后,人体就会呈现阳虚阴盛的状态,所以随后会出现寒战症状。温疟所表现出的症状与温热病类似,因此在治疗时,也采用和温热病相同的治疗方法。
湿温
温病患者又感受湿邪,就会形成湿温病。其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胸部满闷、头痛、胡言乱语、容易出汗,同时两条小腿发冷。
【注释】温病再次被湿邪侵袭而引发的病症,称为“湿温”。具体症状包括身体沉重、胸部胀满、头痛、言语混乱、多汗以及两小腿冰冷。治疗应采用白虎汤加苍术、茯苓的方剂,同时针对温邪和湿邪进行调理。
中暍、温毒、风湿
温病合并中暑(中暍)形成温毒病,症状与温热病相似,但发热更剧烈。伤湿后汗出时受风,会引发风湿病,表现为发热、身体沉重、疼痛牵引。
【注释】中暍即中暑。温热病患者再中暑,称为“温毒”,治疗与温热病相同,但需加强清热。伤湿患者又感风邪,称为“风湿”,症状为发热、身体重、疼痛牵扯,治法在“身痛”篇已有详细说明。中暑的详细内容在“暑门”。
痉证
痉证表现为背部反张、摇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肢体拘急、难以转侧,身体发热、足部寒冷、面色赤红,需辨别刚痉与柔痉再全面治疗。
【注释】风、湿、寒邪共同作用引发痉证,典型症状为脊背反张、摇头、口噤不开、颈项僵硬拘急、转侧困难,伴身热足冷、面赤。
需分辨病情:风湿偏盛、有汗者为“柔痉”;风寒偏盛、无汗者为“刚痉”。均可用小续命汤为主方,刚痉去附子,柔痉去麻黄。表实证者去人参、附子,加羌活、独活;里实证者去人参、附子,加芒硝、大黄。重症可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发散邪气。这是治疗痉症的大概治法,痉症的详细治法在“痉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