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入血室
妇人患伤寒,其治疗方法与男子基本相同。只是在产后或月经期间,邪热会乘虚侵入血室,此时有特殊治法。热入血室的症状为白天神志清楚,夜晚则谵语,如同见到鬼的样子。治疗宜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牡丹皮。若患者无汗,表明表实,加麻黄发汗;有汗则属表虚,加桂枝解表。若已发汗仍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即便无汗也不再加麻黄,而是再加桂枝以解表,不可再用麻黄。若出现类似疟疾的寒热症状,加麻黄、桂枝以表里双解。若出现厥冷且下利的症状,表明是中寒,去掉黄芩,加干姜、附子,不必迟疑。若发热烦渴,属于里热,去掉半夏,合用白虎汤,或加天花粉、葛根。若胸胁、少腹出现胀满坚硬或作痛的症状,表明有瘀血,宜合用桃仁承气汤攻下瘀血。产后和胎前虽然病症繁多,不能一一详述,但总体而言,不外乎从阴阳表里的角度进行治疗,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判断。
【注释】妇人患伤寒时,其治疗原则与男子患伤寒时一致。然而,产后或月经期间,妇女身体较为虚弱,邪热容易乘虚侵入血室,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法。热入血室的典型症状是,患者在白天神志清晰,能够正常交流和活动,但到了夜晚就会出现谵语的情况,就好像看到了鬼一样,胡言乱语。对于这种病症,适宜用小柴胡汤,并在其中加入生地黄和牡丹皮来治疗。如果患者没有出汗,这表明表邪较盛,属于表实证,此时应在上述方剂中加入麻黄,通过发汗来解除表邪。若患者有出汗的症状,这说明表气虚弱,属于表虚证,那么就加桂枝来调和营卫,解除表证。要是患者已经经过发汗治疗,但仍然存在发热、恶寒的表证,即便此时没有出汗,也不能再使用麻黄,而是要再次加入桂枝来解表。这是因为之前已经用过发汗之法,不可过度发汗,以免损伤正气,所以不能复用麻黄。若患者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即寒热交替发作,此时应在方剂中加入麻黄和桂枝,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驱散在表之寒邪与在里之热邪。当患者出现手足厥冷并且伴有下利的症状时,这表明体内有寒邪,属于中寒症。在这种情况下,应去掉方剂中的黄芩,因为黄芩性寒,此时需要加入干姜和附子,以温阳散寒,对于这种用药调整不必有所疑虑。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烦躁、口渴,这说明里热较盛,此时应去掉方剂中的半夏,因为半夏性温,可能会助长里热,然后合用白虎汤,以清热生津。或者也可以加入天花粉、葛根,增强清热生津的功效。倘若患者出现胸胁、少腹部位胀满坚硬,或者有疼痛的症状,这提示体内有瘀血阻滞。对于这种情况,适宜合用桃仁承气汤,通过攻下瘀血来治疗。产后和怀孕期间,妇人可能出现的病症多种多样,无法详尽描述。但总的来说,治疗方法都离不开从阴阳表里的角度去辨证论治。临床医生在面对具体病症时,需要仔细观察、分析病情,依据阴阳表里的理论,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准确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复劳复
疾病刚刚痊愈时,人体的脏腑都处于虚弱状态,营卫之气尚未通畅,肠胃功能也未恢复协调。此时若过多进食或过度劳累,就会再次引发发热。针对这种情况,可用枳实栀子大黄汤来治疗。若脉象浮,表明病在表,应以发汗解表来治疗;脉象沉,说明病在里,需用攻下之法;若无表证与里证,则用小柴胡汤和解。若出现口燥、烦渴、喜呕症状,宜用竹叶石膏汤。若因气虚导致,应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若因阴亏所致,宜用六味地黄丸并加大人参用量。
【注释】疾病初愈之后,人体的脏腑、气血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营卫之气的运行尚未通畅,肠胃功能也还没有恢复到和谐状态。在这个阶段,只适宜食用白粥等清淡食物,让身体得到安静调养。如果在此时进食过多,由于病后胃气虚弱,难以消化过多食物,就会再次出现烦热症状,这种情况叫做“食复”。要是过度劳累,比如进行体力劳动或脑力操劳过度,也会重新引发发热烦躁,这称为“劳复”。对于劳复的情况,适宜用枳实栀子豉汤来发汗解表,使邪热从表而解。若是食复,就需要在枳实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用大黄,通过攻下之法,使积滞在肠胃的宿食与邪热从下排出。当通过脉象判断病情时,如果脉象浮,提示病邪在表,那么就使用枳实栀子豉汤,通过发汗的方式解除表邪。若脉象沉,意味着病邪在里,此时宜用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通过攻下里实的方法来解除病症。如果既没有表证也没有里证,适宜用小柴胡汤来和解少阳,调节人体的气机,使邪气得以化解。若患者出现口燥咽干、心烦口渴并且喜欢呕吐的症状,表明热邪伤津,胃气上逆,此时宜用竹叶石膏汤来清热生津、和胃降逆。要是因为内伤导致气虚而出现劳复的情况,应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进行治疗,通过补益中气,恢复人体正气,使病情好转。如果是因为房劳等原因导致阴亏,适宜用六味生干地黄汤(即六味地黄丸),若患者同时伴有气少的症状,要加倍使用人参,增强补气养阴的功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