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络跟随阴经分布,有其固定的色泽。阳络的色泽没有固定规律,会随着时节变化而改变。寒邪偏盛时,脉络气血凝滞,颜色呈现青黑色;热邪偏盛时,脉络气血滑润,颜色呈现黄红色。
【注释】这是通过面色结合络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络脉分为阴阳两类,伴随阴经走行的络脉为阴络,伴随阳经走行的络脉为阳络。阴络位置较深,在人体内部,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经脉通常所表现的色泽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说有固定的色泽。阳络位置浮浅,在人体外部可以看到,其色泽会随着四季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需根据这种变化来诊断和治疗,所以说阳络的色泽没有固定规律。不过,阳络色泽的变化,也离不开通过诊察色泽来判断寒热。寒邪过多会使脉络气血凝滞,从而呈现青黑色;热邪过多会使脉络气血滑润,进而呈现黄红色。
胃的大络,名叫虚里,其搏动在左乳下方,搏动出现异常,太过或不及,若搏动剧烈甚至衣服都随之震动,这是宗气外泄的表现。若搏动出现间歇,如三、四次跳动后停顿一次,或者五、六次跳动后停顿一次,主有积聚之病。如果虚里搏动完全停止,人就会死亡。
【注释】这是说明通过诊察宗气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胃的大络叫虚里,它贯通横膈,联络肺脏,在左乳下方显现搏动。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会使衣服震动,以此来测候宗气。若虚里搏动微弱难以察觉,这是不及的表现,说明宗气内虚。若搏动强烈致使衣服震动,这是太过的表现,意味着宗气外泄。若跳动三、四次就停顿一次,或者五、六次跳动停顿一次,这主有积聚的病症。要是完全没有搏动,那就预示着死亡。
脉象和尺肤的状况相互呼应。尺肤寒凉,多主虚寒泄泻;尺肤发热,多主温热病;若不是温热病,则可能是阴虚导致的寒热往来等虚劳病症。患风病时,尺肤滑润;患痹病时,尺肤干涩。气血充盛,尺部肌肉丰满;气血虚弱,尺部肌肉亏虚。
【注释】这里讲的是诊察尺肤的方法。尺,指的是从腕关节的关部到肘内侧尺泽穴处的皮肤。经典中说:脉象紧急,尺部皮肤也紧急;脉象和缓,尺部皮肤也和缓;脉象细小,尺部皮肤也相应减小且人感觉少气;脉象洪大,尺部皮肤也隆起;脉象滑利,尺部皮肤也滑润;脉象涩滞,尺部皮肤也干涩。所以说脉象和尺肤状况相互呼应。若诊察到尺部皮肤寒凉,多提示虚寒泄泻。诊察到尺部皮肤发热,多表明患有温热病;若不是温热病,那可能是阴虚引发的寒热等虚劳疾病。一般来说,风病会使尺部皮肤滑润。痹病会使尺部皮肤干涩。气血充盛时,尺部肌肉丰满;气血虚弱时,尺部肌肉亏虚。
肘部可候察腰腹部的情况,手部可候察大腿和足部的状况,尺部外侧可候察肩背部,尺部肌肉可候察胸部,手掌中心可候察腹部情况。鱼际部位呈现青色,提示胃寒。通过诊察身体各部位寒热的表现,就能知道疾病产生寒热症状的部位。
【注释】这是阐述肘部与手臂的诊察方法。肘以上称为膊,肘以下称为臂,膊与臂相连的关节处称为肘,臂内侧称为尺,尺外侧称为臂。肘部上方可候察腰腹部,手部主要候察大腿和足部,臂部可候察肩背部,尺部可候察胸部,手掌中心可候察腹部。手大拇指本节后方称为鱼际,若此处出现青色,或显现青色脉络,提示胃中有寒。诊察身体各部位寒热所在之处,就能知晓疾病发生寒热症状的具体部位。
诊察脐部上下,脐上候察胃,脐下候察肠。触摸脐部上下的腹皮,感知其寒热,就可知晓胃肠是否有相应的寒热病症。胃有病症时,往往喜欢冷饮;肠有病症时,大多喜欢热汤。但给予热饮时,不可过于滚烫;给予冷饮时,不可过于寒凉。因为担心病人不加节制而有所失误,应当使其寒温适宜。
【注释】这是说明诊察脐部的方法。脐部上方主要用于候察胃的情况,脐部下方主要用于候察肠的情况。触摸脐部上下腹皮的寒热,就能了解胃肠是否有与之对应的寒热病症。胃中有病时,常常喜欢冷饮;肠间有病时,大多喜欢热汤,这就是其外在表现。然而,给病人热饮时,不能热到过于灼口;给冷饮时,也不能冷到过于寒凉。这是因为担心病人任性饮用而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只需使其寒温适度即可。
胃中有热,会出现口腔糜烂,心中烦闷且容易饥饿。肠中有热,会出现泄泻,排泄物发热,颜色黄如稀粥。胃中有寒,会出现面部清冷,四肢厥冷,腹胀且疼痛。肠中有寒,会出现小便色白,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伴有肠鸣。
【注释】这是说明胃肠寒热病症的诊断方法。当胃中有热时,热邪向上熏蒸会引发口腔糜烂,胃热消谷,故而心中空荡、容易饥饿。肠中有热,泄泻之物会发热,颜色黄得如同粥状。胃中有寒,寒邪凝滞,会导致面部清冷,四肢厥冷,寒凝气滞,所以腹胀且疼痛。肠中有寒,阳气不能温化水液,就会出现小便色白;寒邪影响肠道运化,会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并伴有肠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