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寸口脉迟而且涩,迟脉主寒,涩脉表示血不足;趺阳脉微弱而且迟,微弱表示气虚,迟表示寒。寒邪侵袭且正气不足,就会手足逆冷;手足逆冷,营卫之气就运行不利;营卫之气运行不利,就会腹部胀满,肠鸣声接连不断,气转至膀胱,营卫之气都很虚劳。阳气不通畅,身体就会发冷;阴气不通畅,就会骨头疼痛。阳气先通行而阴气未随之通行,就会恶寒;阴气先通行而阳气未随之通行,就会麻木不仁。阴阳相互协调,气机才能运行,周身之气一旦转动,邪气就能消散,邪气盛就会放屁,正气虚就会遗尿,这就叫做气分病。
【按】“名曰气分”之下,应当接上“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十五字。
【注释】寸口脉迟表示有寒,脉涩表示血少,趺阳脉微弱表示气虚,迟也表示有寒。这是气血都虚弱,被寒邪侵袭,营卫之气运行不利,阴阳之气不通畅,所以出现身体寒冷、骨头疼痛、手足逆冷、腹部胀满、肠鸣、恶寒、麻痹、放屁、遗尿等症状。这是气血俱虚,寒邪内侵导致的气胀,所以叫做气分病。而下条阐明治疗方法,使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了温养营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
【集注】程林说:邪气消散必然从前阴或后阴排出,邪气盛就会从后阴放屁,正气虚就会从前阴遗尿。
尤怡说:“微则为气”,是说气不足,“寒气不足”,这里指寸口、趺阳脉都显示有寒,而且气血又不足。寒邪侵袭且正气不足,手足就得不到气的温养而逆冷,营卫之气没有源头而运行不利,因此脏腑之中,真气不充足,而外客的寒邪独自强盛,就会腹部胀满,肠鸣声接连不断,气转至膀胱向下输泄。“营卫俱劳”,是说营卫都匮乏衰竭。阳气温养肌表,所以不通畅身体就会发冷;阴气营养内里,所以不通畅就会骨头疼痛;这里说的不通畅,是因为虚极而不能运行,与邪气有余而壅滞的情况不同。阳气先通行而阴气不随之通行,阴气失去阳气的温煦就会恶寒;阴气先通行而阳气不随之通行,阳气就会单独阻滞而麻木不仁。大概阴与阳常常相互依存,不能分离,分离气机就不能连续,邪气就会留滞,不分离则上下交通,邪气就无法容留,所以说:阴阳相互协调,气机才能运行,周身之气一旦转动,邪气就能消散。放屁、遗尿,是说根据虚实不同而邪气消散的表现。称作气分,是说寒邪趁着阳气虚弱,而在气分发病。
气分病,心下坚硬,大如盘子,边缘如同旋转的杯子,是水饮所导致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按语】“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这十六字,应当是衍文,看心下坚硬的相关条文自然明白。“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十五字,应当放在上条“气分”之下,文意才连贯,这正是气分病的治法,一定是错简到此处了。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以上七味药,用七升水,先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二升药液,分三次温服,服药后应当出汗,就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一样,病就会痊愈。
老师说:疾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几种类型。风水病脉象自然浮,外在症状是骨节疼痛,怕风;皮水病脉象也浮,外在症状是足背浮肿,按下去凹陷没指,不怕风,腹部像鼓一样,不口渴,应当发汗解表;正水病脉象沉迟,外在症状是气喘;石水病脉象自然沉,外在症状是腹部胀满,不气喘;黄汗病脉象沉迟,身体发热,胸部胀满,四肢、头面浮肿,长时间不痊愈,必然会导致痈脓。
【注释】风水病是因为体内有水气,又外感风邪,风邪导致从上半身开始浮肿,所以面部浮肿,骨节疼痛怕风,这是风邪在经络肌表。皮水病是因为体内有水气,皮肤感受湿邪,湿邪导致从下半身开始浮肿,所以足背浮肿,腹部像鼓一样,按下去凹陷没指,这是水在皮肤之间,不是风邪,所以不怕风,因为是水湿之邪,所以不口渴。这两种病邪都在体表,所以脉象都浮,都应当通过发汗、解表的方法来解除病症。正水是水病在人体上部,石水是水病在人体下部;所以水在上部就会胸部胀满、气喘,水在下部就会腹部胀满、不气喘。这两种病邪都在体内,所以脉象都沉迟,都应当从下部、通过温阳的方法来解除病症。黄汗病,出汗的颜色像黄柏汁,脉象沉迟,说明脏腑内有寒饮;身体发热,说明经络外有伏热。因为有寒饮所以胸部胀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如果长时间不解除,所以必然会导致痈脓。由此推断,可知黄汗病是体内有寒饮,体外有伏热,在体内熏蒸郁积,从土湿之化而形成。把黄汗病列在水病的门类中,也是因为它是因水邪致病而出现浮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