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方(见上文)
久咳的患者脉象弦,说明体内有水饮,用十枣汤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指出相应的脉象。久咳的患者,指长期咳嗽的人,久咳一般不可贸然攻下。如果脉象弦,那么这种咳嗽就是因为体内有水饮,有水饮就可以攻下,所以用十枣汤攻下。
【集注】魏荔彤说:咳嗽的原因,有因饮用冷饮而咳嗽的,有因外感风寒而咳嗽的,即所谓形体受寒、饮用冷饮就会损伤肺脏,这是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有因劳累而咳嗽的,即所谓阴虚内热,虚火煎熬肺金,这是内伤虚劳导致的咳嗽。这里所说的与这些情况都无关。仲景称其为“咳家”,专门指痰饮在体内,逆气上冲导致的咳嗽。所以其脉象必然是弦脉,没有外感患者脉象的浮象,也没有内虚患者脉象的数象,只要见到弦脉,就知道是体内有水饮致病,用十枣汤主治,使水邪受到制约,从而向下流注,避免向上逆冲。
脉象双手都弦,是寒证,大多是经过大泻下之后里气虚弱所致。脉象单手弦,是水饮病。
【按语】此条原在第一条“微者短气”之后,现在分在此处。
【注释】脉象双弦,是指两手的脉象左右都弦;偏弦,是指左手或者右手,脉象单弦。偏弦主水饮病,所以应当攻下;双弦主寒症,不应当攻下。即使偏弦应当攻下,也不可用大泻下之法,如果大泻下,就会使里气虚弱,单弦就会变为双弦。弦脉属于阴脉,重阴就会表现为寒,所以说:双弦主寒症。这又告诉医者,不可仅依据弦脉就认定为水饮病。
脉象弦迟,体内有寒饮,冬夏两季难以治疗。
【按语】“脉弦数”的“数”字,应当是“迟”字,才与寒饮的病理相符合,这是传抄错误。
【注释】单弦主水饮,本来应当攻下,如果单弦兼迟,并且体内有寒饮,就不可攻下。寒饮导致的咳嗽,在冬夏两季难以治疗,是因为夏季阴气在内最盛,冬季阴气在外部最盛。这是承接上两条,详细说明弦脉水饮病可攻下、不可攻下的道理。
长期咳嗽数年,脉象虚弱的,可以治疗;脉象实大且数的,会死亡。脉象虚的,必然苦于头目昏冒,这是因为患者原本胸中有支饮,治疗应当从痰饮病的治法入手。
【注释】长期咳嗽数年,就是现在所说的年年发作的痰饮咳嗽、水喘病症。如果脉象虚弱,可知邪气没有发展,所以可以治疗。如果脉象实大且数,可知邪气日益发展,所以会死亡。如果脉象虚,可知正气虚弱,必然苦于头目昏冒,仔细询问患者,平素本来就有支饮,那么就不必专门治疗咳嗽,应当从痰饮病的治法中寻求治疗方法。
【集注】尤怡说:长期咳嗽数年不愈,是支饮浸渍肺脏导致咳嗽,水饮长期不消散,咳嗽就长久不愈。咳嗽时间久了,正气必然虚弱,而脉象反而实大且数,说明邪气仍然强盛,以强盛的邪气,侵犯已经虚弱的正气,病情能够长久维持吗?所以预后不良。如果脉象虚,说明正气固然虚弱,但水饮之气也衰弱,所以可以治疗。然而水饮虽然衰弱,但正气不能抵御,仍然足以向上蒙蔽清阳之气,所以患者必然苦于头目昏冒。这种病是由支饮导致的,祛除水饮病就会自愈,所以说:治疗应当从痰饮病的治法入手。
咳嗽气逆,倚靠着物体呼吸,不能平卧,用小青龙汤治疗。服用小青龙汤发汗后,出现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冷,气从少腹向上冲至胸咽,手足麻木,面部如醉酒般发热,随后热气又向下流至大腿内侧,小便困难,还时常头目昏冒,此时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疗气上冲的症状。气上冲症状减轻后,却反而咳嗽加重,胸满,此时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掉桂枝,加干姜、细辛,治疗咳嗽和胸满。咳嗽胸满症状缓解后,又再次口渴,气上冲症状复发,这是因为细辛、干姜属于热药,服用后应当随即口渴,但口渴反而停止,这是因为有支饮;有支饮的患者,按照常理应当头目昏冒,头目昏冒必然会呕吐;呕吐的患者再加入半夏以祛除水饮,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掉甘草、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汤治疗。水饮祛除,呕吐停止,患者出现面部浮肿,加杏仁治疗。这种症状本应加入麻黄,但因为患者已经手足麻木,所以不加入麻黄,如果错误地加入麻黄,必然会导致厥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患者血虚,麻黄会发散其阳气。如果面部如醉酒般发热,这是胃热上冲熏蒸面部,加大黄以通利胃热。
【按语】“小青龙汤下已”的“下”字,应当是“汗”字,大、小青龙汤都是发汗的方剂,必定是传抄错误。
【注释】咳逆,是古代对咳嗽的称呼;倚息,就是现在所说的呼吸急促。咳嗽,呼吸急促,不能平卧,久病大多属于痰饮病,新病常常兼有外感寒邪,所以适宜用小青龙汤发汗,以发散体内水饮和外部寒邪。小青龙汤辛温发散作用强大,只有体质壮实的人适宜使用,如果误用于体质虚弱的人,辛热之性会损伤阴液,所以会多唾、口燥;发散作用过强会损伤阳气,所以会手足厥冷;面部如醉酒般发热,是阳气外浮;小便困难,气上冲,是阴液内竭;脉象沉微,是里气虚弱;手足麻木,是表气虚;时常头目昏冒,是虚弱到了极点。虽然阴阳表里都虚弱,但这属于误汗导致的寒热错杂的坏病,所以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调阳气、调和阴气,等待气上冲症状平复,再商议其他治法。现在气上冲症状虽然减轻,但反而咳嗽加重、胸满,就可知寒饮停聚在胸中,所以嫌弃桂枝偏于走表,加入干姜、细辛专门克制胸中寒饮。服用后咳嗽胸满症状缓解,却又再次口渴,气上冲症状复发,就可知是阴火上逆,被干姜、细辛等热药所触动。如果服药后随即口渴,过一会儿口渴反而停止,这是因为患者平素就有支饮。有支饮的患者,按照常理应当头目昏冒,这里的头目昏冒是因为水饮上逆胸中导致呕吐而头目昏冒,并非阳虚被水饮阻滞不能上升导致的头目昏冒。所以仍然用原方再加入半夏,以祛除水饮,去掉甘草,是担心甘草甘味助长呕吐。水饮祛除,呕吐停止,患者出现面部浮肿,加杏仁以降逆止咳,祛除上逆的余邪,如果不是因为呕吐咳嗽导致面部浮肿,那么就是风邪侵袭,应当加麻黄。现在患者血虚,手足麻木,阳虚,手足厥冷,并且是在呕吐咳嗽后出现浮肿,所以不加麻黄。如果同时伴有面部如醉酒般发热,这是胃热上冲熏蒸面部,再加大黄以通利胃热即可。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半升,一日服三次。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半升,一日服三次。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半升,一日服三次。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杏仁(半升,去皮、尖)、大黄(三两)
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半升,一日服三次。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