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象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因为营气即血,血寒一般不会发热;卫气即阳气,阳气微弱时,会出现心里感觉饥饿,但饥饿却伴有虚胀,无法进食的情况。
【按语】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这句话,是在论述脾胃,与营卫并无关联。因此,“弱者卫气微”应改为“弱者阳气微”;“迟者营中寒”应改为“迟者脾中寒”,这样上下文义才连贯。“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哪有血寒反而发热的道理呢?“卫为气,气微者”应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查看下条提到“胃气有余”,自然就能明白。
【注释】这是进一步详细阐述营卫以及中焦相关病症。缓脉可候察胃气,迟脉可候察脾气;胃主司接纳谷物,脾主司运化谷物,所以能进食的是胃,能运化的是脾。如今阳气微弱,中焦有寒,脾胃都患病,所以心里虽感觉饥饿,但饥饿时却伴有虚胀,无法进食。
【集注】方有执说:“饥而虚满”,是因为阳气主司运化谷物,卫阳衰微不能运化谷物,所以出现虚胀而不能进食。
寸口脉象弱而缓,弱者表示阳气不足,缓者表示胃气有余,这种情况会出现胃气上逆吐酸水,食物突然难以咽下,感觉气堵塞在膈上。
【注释】这又是进一步详细阐述中焦的病症。寸口脉象弱而缓,弱表示阳气不足,缓表示胃气有余。阳气不足则脾失去健运功能,胃气有余则胃功能亢进,能进食但不能很好地消化。这就是胃强脾弱的情况,所以虽然能进食却不能消化,从而导致吞酸、嗳气,食物突然不能消化,气堵塞胀满在膈中。
【集注】方有执说:这里的阳气指胃中的阳气,阳气不足就不能运化谷物;胃气指胃中的谷气,胃气有余是说有宿食。有宿食就会郁积而生热,所以会嗳气、吞酸,这大概是针对饮食内伤而言。
趺阳脉迟缓,说明胃气正常,如同经脉之常。若趺阳脉浮而数,浮表明胃受到损伤,数表明脾受到扰动,这并非原本的病症,而是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的。营卫之气因此内陷,原本的数脉会先变微弱,脉象反而只呈现浮象,患者必然大便坚硬,通过嗳气来缓解不适。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本因为数脉扰动脾气,现在数脉先变微弱,所以知道脾气不能正常运化,导致大便坚硬,通过嗳气来缓解。如今脉象反而浮,数脉已改变变微,邪气单独留存,患者会感觉心中饥饿,但邪热不能消化谷物,出现潮热、口渴。数脉应当变得迟缓,脉象前后恢复正常,患者就会感觉饥饿想进食。如果数脉一直不改变,就会生恶疮。
【注释】以下内容是辨别趺阳脉和少阴脉。趺阳又称冲阳,在脚背上,距离陷骨三寸脉动的地方,是阳明胃经的动脉。少阴又称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的地方,是足少阴肾经的动脉。趺阳、少阴诊法,是古代的诊脉方法,越人认为十二经虽然都有动脉,但唯独选取寸口来判断生死,是因为寸口是脉象的关键汇聚之处。然而这种方法已经很久不使用了。如果遇到危急病症,寸口脉摸不到,可以通过诊察趺阳、少阴脉来判断生死。但在平时,总体来说不如把关脉当作趺阳脉,尺脉当作少阴脉更好。如趺阳胃脉迟缓且和缓,说明胃气正常,如同经脉之常。如今趺阳脉浮而数,按之无力,浮脉候察腑,浮而无力则表明胃受到损伤;沉脉候察脏,数而无力则表明脾受到扰动。询问患者得知,这是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的,使得营卫之气内陷。原本的数脉先变微弱,是因为脾气虚弱;浮脉反而更明显,是因为胃功能亢进。胃功能亢进则邪气单独留存,所以大便坚硬,出现潮热、口渴。脾气虚弱则脾气不能运化,所以邪热不能消化谷物,患者虽感觉饥饿却不想进食,通过嗳气来缓解。医生前后治疗方法得当,浮数的脉象自然会变得迟缓,如同经脉之常,患者就会感觉饥饿想进食,疾病也就痊愈了。如果治疗方法不当,数脉始终不消退,就会生恶疮。
【集注】方有执说:恶疮与便脓血虽然不同,但都是血热导致的。
程知说:这里说的是趺阳脉迟缓,误用攻下之法就会出现浮数的变化。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正常,这种情况病在脾,按常理应当出现下利症状。怎么知道病在脾呢?因为浮脉主阳,可候胃,涩脉主阴,可候脾,浮涩并见,所以知道脾气不足,胃气虚弱。由于少阴脉沉而滑才是正常脉象,所以说少阴脉如经。如果少阴脉反而滑而数,就知道应当会出现大便脓血的症状。
【按语】“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这两句,与上文文意不连贯,应当是衍文。少阴脉弦而浮,怎么能说是正常脉象呢?应当改为“沉而滑”。
【注释】脾肾有病都可能导致下利,现在趺阳胃脉浮涩,少阴肾脉正常,说明病在脾而不在肾。怎么判断呢?浮脉属阳,用以候胃;涩脉属阴,用以候脾,浮与涩并见,所以可知脾气不足,胃气虚弱。由于少阴脉呈现沉而滑的状态,才称为如经(正常脉象)。如果少阴脉沉滑且数,这是阳邪伤及阴分,所以知道会出现大便脓血的症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