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全身出汗如油,是体内津液向外亡失;气喘不停,是气向上脱散;水浆无法下咽,是胃气已绝;身体失去知觉,是营卫衰败;时而安静时而烦乱,是精神离散,这些都是生命垂绝的征兆。由此推断,脉象虽然浮洪,必然是无根之脉,这是真脏脉显现,孤阳飞越的诊断依据。
【集注】王肯堂说:火将要熄灭时必定会突然明亮,脉象浮洪涌盛,这是阳气即将脱离人体的征兆。然而,又必须兼有下面的一两个症状,才可以判断生命垂绝。
阳反而单独留存,身体像被烟熏过一样发黑,眼睛直视且摇头,这是心绝的表现。
【注释】心绝时阴液耗尽,只有阳单独留存,所以身体高热,颜色像被烟熏过一样,这是因为阳热过盛,如同火之变化。心藏神,眼睛直视,表明神已离去。头属阳,阳气无所依附,所以会摇头。
【集注】成无己说:心脉环绕咽喉连系于目,眼睛直视,是心经气绝。头是诸阳之会,摇头,是因为阴绝而阳无根。
嘴唇颜色反转为青色,四肢微微出汗且震颤不止,这是肝绝的表现。
【注释】嘴唇的颜色,正常应当是赤黄色,如今反而呈现青色,这是木(肝)克土(脾)的表现。四肢不断微微出汗,这就是肝绝的症状。
【集注】成无己说:嘴唇周边是脾的外在表现部位,肝的颜色是青色,肝绝时,肝的真色就会显现在其所克制的脾所主的部位。四肢由脾所主,肝主筋,肝绝时筋脉拘急,就会在其所克制的脾所主的四肢部位表现出来。
方有执说:口唇边缘叫做吻。四肢就是手足。“漐”,是出汗的样子。“习”,如同鸟频繁飞翔。意思是手足颤抖摇晃,就像鸟频繁飞翔时那样,不停地振动。
环绕口唇四周呈现出黧黑之色,出柔汗且皮肤发黄,这表明脾绝。
【注释】脾的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的白色部位,环绕口唇四周呈现黧黑之色,说明脾的荣华已经衰败。出冷汗且皮肤发黄,这些都是脾绝的症状。
【集注】方有执说:口是脾的开窍之处,黧黑之色,是熏黄且暗黑,这是脾土衰败的颜色。柔汗,俗称冷汗就是这种。
张锡驹说:脾主司口唇四周,环绕口唇四周呈现黧黑之色,是脾土衰败而被肾水所侮。柔汗,质地柔软而黏腻,这是脾的真液,发黄是脾的本色,真液外泄且本色显现,所以表明脾绝。
大小便失禁,胡言乱语,眼睛上翻直视,这是肾绝的表现。
【注释】肾主管二便,大小便失禁,说明肾的功能已经衰竭。肾藏精与志,胡言乱语、眼睛直视,表明肾精与神志都已衰败。
【集注】方有执说:溲便,就是遗尿。肾主管开合,开合功能丧失,所以大小便都失去控制。经典说:肾藏志。胡言乱语,是失去神志的表现,失去神志者将会死亡。肾主骨,骨之精气汇聚于瞳子,眼睛上翻直视,是因为骨之精气不能向上荣养瞳子,从而导致眼球不能转动。
有人问:上等的医生通过望诊就能知晓病情,中等的医生通过问诊能知晓病情,下等的医生通过切脉知晓病情,希望听听其中的说法。老师说:病人家属来邀请,说病人苦于发热、身体疼痛,病人自行安卧,医生到后诊察其脉象,若脉象沉而迟缓,就知道病情正在好转。怎么知道的呢?如果是表证有病,脉象应当浮大,如今脉象反而沉迟,所以知道病情好转。
【注释】以下内容都是详细阐述通过望诊和问诊知晓病情之类的情况。望诊,就是观察病人形体的盛衰、面色的深浅;问诊,就是询问病人症状的痛苦和欲望、疾病的根源病因;切脉,就是诊察脉象的阴阳,使其与形体面色等情况相符合。假设病人家属来邀请,告知医生病人苦于发热、身体疼痛,医生到后看到病人自行安卧,诊察脉象沉而迟缓,就知道病情正在好转。怎么知道的呢?表证有病脉象应当浮大,如今脉象反而沉迟,没有表证应有的脉象,而且也没有表证的症状,所以知道病情好转。
【集注】张锡驹说:有人问发热身疼,脉象反而沉迟,这是阳病却出现阴脉,为什么说病情好转呢?回答是:必定是在望诊时看到病人有安然嗜卧的状态,问诊时了解到病人有热退身轻的感觉,然后结合脉象来判断病情好转。
假如病人说腹内突然疼痛,病人自行坐着,医生到后为其切脉,脉象浮而大,就知道病情正在好转。怎么知道的呢?如果是里证有病,脉象应当沉细,如今脉象浮大,所以知道病情好转。
【注释】病人家属来邀请,告知医生病人腹内突然疼痛,医生到后看到病人自行坐着,没有痛苦的表情,诊察脉象浮而大,就知道病情正在好转。为什么这么说呢?里症有病,脉象应当沉细,如今脉象反而浮大,没有里症应有的脉象,而且也没有里症的症状,所以知道病情好转。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