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寸脉向下不能延伸至关部,这是阳绝;尺脉向上不能延伸至关部,这是阴绝,这两种情况都难以治疗,必死无疑。如果要估算剩余寿命以及生死的期限,可依据月节的相克关系来判断。
【注释】此前所阐述的都是正常脉象相关内容,从这里开始都是关乎死亡征兆的脉象。寸、关、尺三部脉象的上下,用于候察阴阳及五脏的升降情况。寸脉位于上部,候察心肺之阳,主升,升至极处而后下降,若下降不能至关部,这就成为孤阳,所以说:寸脉向下不能延伸至关部,为阳绝。尺脉位于下部,候察肝肾之阴,主降,降至极处而后上升,若上升不能至关部,这就成为独阴,所以说:尺脉向上不能延伸至关部,为阴绝。关脉位于中部,用以候察脾脏,介于寸脉与尺脉之间,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关键部位。如今寸脉与尺脉上下都不能延伸至关部,这表明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停止了。所以说:这两种情况都难以治疗,必死无疑。如果阴阳已经分离,但胃气尚未断绝,还可以估算剩余寿命的期限,依据月节的相克关系来判断。就如经典所说:阴盛则阳绝,这样的人能度过夏天却难以熬过冬天;阳盛则阴绝,这样的人能度过冬天却难以熬过夏天。肝脏在秋季易死亡,心脏在冬季易死亡,脾脏在春季易死亡,肺脏在夏季易死亡,肾脏在长夏易死亡等,以此类推,在日期和时辰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又不知道是哪个脏腑的阴阳先绝,如果是阳气先绝,阴气随后衰竭,这样的人死亡时,身体肤色必定发青。如果是阴气先绝,阳气随后衰竭,这样的人死亡时,身体肤色必定发红,腋下温热,心口部位发热。
【注释】经典说:人有两种死亡的可能,但没有两种生存的方式。所谓有两种死亡的可能,是说阴阳任何一方衰竭都可能导致死亡;没有两种生存的方式,是说阴阳不能单独存在而维持生命。所以阳气先绝,阴气随后衰竭,死亡时身体会发青且冰冷;阴气先绝,阳气随后衰竭,死亡时身体会发红且温热。
【集注】成无己说:阳主热,颜色为赤;阴主寒,颜色为青。人死后,身体肤色发青,说明阴气还未脱离身体,所以可知阴气是随后衰竭的。身体肤色发红,腋下温热,心口部位发热,说明阳气还未脱离身体,所以可知阳气是随后衰竭的。
程知说:阳气先绝,是寒病;阴气先绝,是热病。寒热的治法一旦失误,即便死亡也会有相应的征验,实在令人畏惧。
老师说:脉象呈现病态,但人却没有外在的病症表现,这叫做行尸,因为此时人体已无生机旺盛之气,这类人会突然眩晕倒地,不省人事,寿命短暂就会死亡。人有外在病症表现,但脉象却正常,这叫做内虚,因为此时人体缺乏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神气,虽然身体困乏,但并无大碍。
【注释】脉象是人的根本,脉象呈现病态而人无外在病症表现,是说从外形上看没有疾病,但却出现了代表真脏病的脉象,说明其内在根本已经断绝,虽然看似活着实则如行尸走肉。所以称之为行尸。所谓余气,是指五脏生旺所剩余的未尽之气。如果这旺盛之气一旦消退,就会突然眩晕倒地、不省人事而死亡。若高明的医生能在旺盛之气未消退之前早早察觉并加以调治,未必没有补救的可能。人有外在病症表现但脉象正常,是说外形瘦弱好像患病,但脉象平和,说明身体根本尚且稳固,只不过是水谷之气不充足,称之为内虚,这与行尸不同,虽然身体困乏但并无大碍,胃气恢复,水谷之气充足,自然就会安康。谷神就是水谷之气。
【集注】方有执说:周氏说:在形体方面,感觉憔悴,精神昏聩,饮食不知美味,然而脉象却顺应四季变化,没有过与不及的偏差,这就是人病脉不病。形体安然平和,但脉象忽大忽小,或者时有时无,弦、紧、浮、滑、沉、涩等脉象不一,破坏了冲和的脉象,这就是脉象与形体不相应,也就是脉病人不病。
张锡驹说:谷神是水谷所化生的神气,人依靠它来维持生命。内虚之人饮食减少,水谷之气不充足,就是没有谷神了,所以说并无大碍。如果没有原本的胃气之神,怎么能说没有危害呢。
又不知道哪个脏腑会先遭受灾殃,如果出汗致使头发湿润,气喘不止,这表明是肺先绝。
【注释】这是对上一条中不知哪个脏腑先绝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说明其具体症状。肺主司皮毛,肺脏气绝时,汗出不止且像水一样流淌,所以头发会湿润。肺主司气,肺脏气绝时,会张口呼气,无法再吸气归还。所以说,这是肺先绝的表现。
【集注】成无己说:肺是气的主宰,也是津液运行的主导。出汗使头发湿润,是津液外泄;气喘不止,是气脱散。
脉象浮而洪大,全身出汗如油,气喘不停,水浆无法下咽,身体失去知觉,时而安静时而烦乱,这是生命垂绝的表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