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栝楼根 蜀漆(暖水洗去腥)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苦葶苈(熬。各等分)
将上述药物各取相等分量,分别捣碎后过筛制成散剂,再放入臼中进一步研磨。用米汤送服一方寸匕的药量,每日服用三次。小便通畅后,就停止服药。
【方解】水液停聚在体内,向外泛溢导致水肿。水肿部位在腰以上的,应当采用发汗的方法,小青龙汤、越婢汤就是此类方剂;水肿部位在腰以下的,应当通利小便,本方就是这样的方剂。用牡蛎破除水邪的坚结,泽泻通利水液的蓄积,海藻消散水液的泛滥,栝楼根消除水邪导致的肿胀,又用蜀漆、苦葶苈、商陆根这些辛苦且有毒性的药物,直接攻击水邪的巢穴,强力驱逐水湿之气,使其从大小便排出。然而,这个方剂适用于形体壮实、正气不虚的人,其水肿可随之痊愈。如果是疾病之后出现脾虚不能制约水液,肾虚不能运行水液的情况,就应当另当别论,千万不可服用。
大病痊愈之后,总是喜欢吐唾沫,长时间都不好,这是因为胸中有寒邪,应当用丸药来温阳,适宜用理中丸。
【注释】大病痊愈之后,喜欢吐唾沫,长时间不好,这是因为胃中虚寒,不能运化津液,津液凝聚形成唾沫,所以长时间吐唾沫没有停止的时候,适宜用理中丸来温补胃部,自然就可以痊愈。
【集注】程知说:疾病之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能收纳津液,所以喜欢吐唾沫且没有停止的时候。前面的牡蛎泽泻散用散剂,是想要药物作用于肺而通利小便;这里的理中丸用丸剂,是想要药物温养胃部而止住唾沫。
喻昌说:身体内的津液,因为胃寒而凝结成为浊唾,时间久了也不清澈,这样的人必然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所以不用汤药来荡涤病邪,而是用丸药来慢慢调理。
张璐说:伤寒病痊愈之后身体虚弱,常常会有遗留的热邪,所以禁止温补,即便偶尔有平素体质虚寒的人,也只适宜用理中丸来调理,不曾轻易使用肉桂、附子等药物。
伤寒病解除之后,身体虚弱消瘦,气息微弱,气逆想要呕吐,用竹叶石膏汤来治疗。
【注释】伤寒病解除之后身体虚弱消瘦,是寒邪损伤了形体;气息微弱,是热邪损伤了正气;气逆想要呕吐,是剩余的病邪挟带着水饮侵犯了胃部。所以适宜用竹叶石膏汤,补益虚弱、清除余热,从而降逆气。
【集注】方有执说:疾病之后身体虚弱消瘦、气息微弱,脾胃还未强健,饮食难以消化,那么就容易产生痰饮,水饮停滞导致气逆,所以想要呕吐。
程知说:伤寒病解除之后,津液不足就会导致身体虚弱消瘦;余热没有清除干净就会损伤正气,用竹叶石膏汤来调理胃气并去除虚热。前面一条是治疗疾病之后的虚寒症,这一条是治疗疾病之后的虚热症。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 麦冬(去心,一升)
以上七味药,加入一斗水,煮至剩下六升,去掉药渣,加入粳米,煮到米熟汤成。去掉米,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解】这个方剂,就是白虎汤去掉知母,加入人参、麦冬、半夏、竹叶而成。把大寒的方剂,变成了清补的方剂,这是仲景所创白虎汤的变方。经典上说:形体不足的,用补气的方法来温养;阴精不足的,用滋阴的药物来补养。所以用人参、粳米,来补养形体和正气;辅助竹叶、石膏,清除胃热。加麦冬来滋生津液,半夏降逆气,还能驱逐痰饮,甘草补中气,并且用来调和各种药物。
病人脉象已经恢复正常,但到傍晚时稍微感到烦躁,这是因为疾病刚刚痊愈,有人勉强让病人进食谷物,脾胃之气还比较虚弱,不能消化谷物,所以导致稍微烦躁,减少进食谷物就会痊愈。
【注释】病人脉象已经恢复正常,是说病脉全部解除了。只是到傍晚时稍微烦躁,是因为疾病刚刚痊愈,过早勉强进食,胃气还虚弱,不能消化谷物,所以导致稍微烦躁,不需要用药,减少进食谷物自然就会痊愈。
【集注】方有执说:勉强让病人进食谷物,就是说强迫病人吃东西。损,是说应当减少食量。
喻昌说:注释家援引傍晚是阳明经气旺盛的时候,所以认为减少谷物应当稍微用下法。不知道这里讨论的是病愈后的病症,不是讨论六经病转变为阳明病的病症。傍晚,就是《内经》中所说太阳偏西阳气已经衰弱的意思,所以不能消化谷物。不能引用前面关于宿食的条文,轻易使用大黄,使脾胃再次受到严重损伤。
王鹤田说:这里说的是病愈后勉强进食,从而形成虚证中的实症。病后起居坐卧,都应该听其自然,不可勉强,勉强就不是病人所想要的,其身体就会不安适,不只是饮食方面如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