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肾经,是内藏水火的脏腑。外邪侵袭少阴经后,会根据人体正气的虚实情况,或者随着水的特性化为寒邪,或者随着火的特性化为热邪。化为寒邪,这是少阴经邪气的本质;化为阳热之邪,则是其表象。寒邪致病,脉象表现为沉细而且微弱;热邪致病,脉象则是沉细且数。至于临床表现,两者也各有区别。寒邪致病,患者只想睡觉,身体没有发热;热邪致病,患者虽也想睡觉,但多伴有心烦。寒邪致病,患者背部怕冷,口内感觉正常;热邪致病,背部怕冷的同时,口中干燥。寒邪导致的咽痛,咽部不肿;热邪导致的咽痛,咽部会肿。寒邪致病会腹痛,下利清谷(即腹泻,粪便中夹杂未消化的谷物);热邪致病同样腹痛,但下利清水,或者大便带有脓血。寒邪致病,外在表现为发热,面色发红,内里则表现为寒象,大便稀溏,小便色白;热邪致病,外在表现为手足厥冷,内里则有热象,大便秘结,小便色赤。这些就是少阴经疾病,根据邪气从化不同而出现的标本寒热的脉象与症状。但凡针对少阴经疾病本质(寒证)的治疗,都适宜采用温散寒邪、回阳救逆的方法;针对其表象(热证)的治疗,都适宜采用清攻邪热、救阴存津的方法。回阳救阴,时机非常关键,总是需要在临证时详细探究,辨别疾病的标本寒热,从而及时施行治疗,这样才可能成功,稍有迟缓就来不及了。
少阴经发生病变,脉象微细,患者总是昏昏欲睡。
【注释】少阴肾经,是阴气旺盛的脏腑。少阴经受到邪气侵袭,人体阳气就会微弱,所以脉象细。卫气运行在阳分人就会清醒,运行在阴分人就会入睡。少阴经受到邪气侵袭,阴气旺盛,卫气运行在阴分的时间增多,所以患者总是昏昏欲睡。这是少阴病的提纲,后面凡是提到少阴病的,都指的是这种脉象和症状。
【集注】方有执说:少阴指肾经,位居人体最下部,其经脉起始于小脚趾之下。《灵枢》说:“肾经是主司其所发生疾病的经脉,表现为嗜卧,总是想睡觉。”大概人效法天地,天地之气运行在阳分时,天地就会开启而天亮;运行在阴分时,天地就会闭合而夜晚来临。所以人的卫气运行在阳分时,人就会活动而清醒;运行在阴分时,人就会安静而入睡。凡是患者总是想睡觉的,是因为邪气客居在阴分。
张璐说:这说的是少阴病总的脉象和症状。少阴属水,主静,即使热邪传至少阴经,在传变之前脉象虽然浮大,但此时也必定变为沉细;在传变之前症状虽然烦热不安,但此时也必定变为昏沉嗜睡。只是必须分辨出脉细沉数、口中干燥的是热证;脉沉微细、口内感觉正常的是寒证,按照这样来明确分辨,就绝对不会有差错了。
程应旄说:凡是阴经的脉象都是沉的,这与太阳经的浮脉不同,这就不必说了。阳明经脉象大,微脉是大脉的相反脉象;少阳经脉象弦,细脉是弦脉的相反脉象,脉象沉而且兼见微细,阴证就可以确定了。
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时,反而出现发热,脉象沉,这种情况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注释】这里说的少阴病,指的是总是想睡觉的症状。脉象沉,指的是脉象不是微细而是沉。现在刚开始得病,按常理不应该发热却反而发热,这是少阴经里有寒邪,同时又兼有太阳经的表热。所以适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既能温里,又能发汗,兼顾阳气,那么两感(表里同时受邪)的寒邪,都能够得到解除。
【集注】方有执说:发热,说明邪气在表;脉象沉,是因为少阴经位居北方,主里。因为病在里,而邪气在表却发热,所以说“反”。因为邪气在表不在里,所以用麻黄来发汗解表;因为少阴经本质属阴,标象为寒,所以用附子来温里。细辛味辛性温,能通少阴经,用它来辅助主药,是因为它能专门入少阴经,起到向导的作用。
程知说:三阴经的解表方法与三阳经不同,三阴经必须用温经的药物来解表,而对于少阴经来说尤其关键。所以使用既能散邪又能温经的方剂,使深入的外邪能够透出,同时体内阳气也不会因此而向外耗散。
程应旄说:一开始发病就发热,再加上阴经病症没有汗出,世上那些按照病期和症状来用药的人,大多会用麻黄而忌讳用附子。他们不知道脉象沉,是因为患者平素肾经虚寒,体内阳气不能协同呼应,所以脉象沉而不能浮。脉沉属于少阴经病,不可发汗,然而刚开始得病就发热,又兼有太阳经病症,所以又不得不发汗。必须用附子温经助阳,稳固里气,使阳气不至于随着汗出而耗散,这样麻黄才可以与细辛合用。
林澜说:传变而来的邪气与阴寒之邪都可能出现沉脉,沉脉只能说明疾病在里,而不能单纯认为沉脉就一定是寒证。在少阴病的症状中,沉而微细的脉象与沉而细数的脉象,寒热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