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患病,脉象虚弱,患者继而自行腹泻。假如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用量应当减少,因为患者胃气虚弱,(胃气)容易被扰动的缘故。
【注释】太阴经发病,必然会腹部胀满疼痛,治疗的方法,应当根据脉象来判断。如果患者脉象虚弱,说明里气不实,即便没有气转动向下趋向少腹的症状,然而必然会继续自行下利。假设应当使用大黄、芍药,也应该减少用量,因为患者胃气虚弱,难以承受峻猛的攻下,其大便容易泄泻的缘故。由此推断,可知大便硬结的情况,不论在阴经还是阳经,凡是脉象虚弱都不可轻易攻下。
【集注】程知说:这是说太阴经脉象虚弱,恐怕会继续自行下利,即便有腹痛症状,也不适宜用攻下之法,这与建中汤的意义相互阐明。
喻昌说:这一段内容与阳明篇的论述相互补充说明。阳明篇说:不转矢气,先硬后溏,尚未确定形成硬结,这些都是担心损伤太阴脾的正气。这里太阴经病症而脉象虚弱,担心继续自行下利,即便有腹痛,减少大黄、芍药的用量,又是担心损伤阳明胃的正气。
汪琥说:有人问,大黄会损伤胃气,所以应该减少用量,芍药能调和脾阴,为什么也要减少用量呢?回答说:脉象虚弱则正气不足,仲景认为温性甘甜的药物能够补气,芍药味酸寒,虽然不像大黄那样峻猛,但也不是正气虚弱的人适宜多用的,所以也要减少用量。
感染伤寒,脉象浮且和缓,手足自然温暖,这表明病在太阴经。一般而言,太阴经的病症会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就不会发黄。到了七八天的时候,即便突然出现烦躁,一天下利十多次,也一定会自行停止,这是因为脾的功能充实,体内的腐秽之物应当会被排出的缘故。
【注释】伤寒脉象浮而和缓,手足发热的,病在太阳经;现在手足温暖,所以知道病在太阴经。太阴经属湿,湿邪与热邪相互瘀结,应当出现身体发黄的症状。如果小便通畅,那么湿邪不会蓄积,热邪也不会瘀结,所以不会发黄。如果到了七八天,大便硬结,那么就是转归为阳明经病;现在大便既然不硬结,即便突然出现烦躁,一天下利十多次,也必然会自行停止,为什么呢?因为脉象浮缓、手足温暖,可知太阴脾家向来充实,邪气不能留存,腐秽之物应当排出的缘故。
【集注】程知说:这里说的是自行下利的病症,脉象浮缓,手足温暖,就是脾家充实的表现。太阴经的脉象本来就和缓,所以浮缓虽然类似太阳中风的脉象,但手足只是温暖,不像太阳经病那样发热,更不像少阴经、厥阴经病那样手足厥冷,所以判断病在太阴经。太阴经湿热相互熏蒸,必然会出现发黄的症状,然而如果小便通畅,那么湿邪就会向下排泄而不会发黄。这里虽然突然烦躁、频繁下利,有点类似少阴经的病症,但这种下利应当会自行停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象浮缓、手足温暖,可知患者脾气充实,并非虚寒可比,体内湿热所积聚的腐秽之物,自然会随着下利而排出。如果不仔细辨别而用四逆汤的方法治疗,那就错了。
程应旄说:太阴经出现浮缓、手足温暖的脉象和症状,说明胃阳发挥作用,自然不会有脏寒的疼痛,可能会有阴邪郁滞的情况。小便不利必然会发黄,即便发黄,也不是阴黄。如果小便通畅,就不会发黄,阴邪想要郁滞而阳邪必然会驱赶它,到了七八天,即便突然烦躁、下利一天十多次,也必然会自行停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象不沉且不弱而是浮缓,手足不凉而是温暖,阴得到阳的保护就不会寒冷,不寒冷就不会虚弱,这就是脾家充实的表现。经典说:阳道充实,阴道虚弱,阴邪处于阳道,怎么会容留邪气长久存在呢,这就是腐秽之物应当排出的原因。
汪琥说:下利且烦躁死亡的患者,这是先下利而后烦躁,是正气虚脱而邪气扰动。这里则是先烦躁而后下利,是因为脾家的正气充实,所以不接受邪气并与之抗争,因而突然出现烦热。
太阴经感受风邪,出现四肢烦扰疼痛。若脉象呈现浮取微、沉取涩,但脉形长的,这表示病情将要痊愈。
【注释】“太阴中风”,指的是这个太阴经的病症是由太阳中风传变而来,所以会有四肢烦扰疼痛的症状。这里的“阴阳”是从脉象的浮沉来说的,以浮取微、沉取涩的太阴经脉象,却又兼见阳明经脉形长的脉象,这就是阴病见阳脉,意味着脏邪传向腑,所以表示病情将要痊愈。
【集注】程知说:伤寒,是阴邪所致,所以会自行下利,适宜用四逆汤。伤风,是阳邪所致,所以烦扰疼痛出现在四肢。凡是太阴病脉相浮的,大多是太阴中风。
喻昌说:在微涩的脉象中,进一步观察到脉形长而不短,就知道元气没有离散,疾病应当会自行痊愈。
太阴病,容易解除的时段,是从亥时到丑时(对应现代时间是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3点)。
【注释】病邪的解除,必定在其所主旺的时段。亥时、子时、丑时是太阴经气主旺的时段。在这个主旺的时段,所以病邪不能战胜正气而自行解除。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