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程应旄说:脉象变小,说明阳气得到阴气的调和,这是邪气完全消退,正气恢复的表现。
张锡驹说:第三天是少阳主气的时期,脉象变小意味着病情好转。
伤寒四五天,身体发热、怕风,颈项部拘强,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且口渴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注释】伤寒四五天,此时邪气在三阳经。身体发热、怕风,是太阳经的症状;颈项部拘强,是太阳经与阳明经的症状;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且口渴,是阳明经与少阳经的症状。这是三阳合病刚开始的阶段,固然应当权衡哪个症状缓、哪个症状急,来进行治疗。然而这个人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且口渴,这已经显示出邪气离开表证进入里证、归并到少阳经的趋势,所以单独从少阳经论治。用小柴胡汤主治,是为了和解表里之邪。这是三阳合病时,不一定要完全具备柴胡汤所有症状,而应当使用柴胡汤的一种情况。
【集注】方有执说:三阳经都出现病症,却单独从少阳经用小柴胡汤治疗,是因为太阳经、阳明经的邪气轻微,少阳经靠近里且里证出现,所以只从少阳经和解,能一举三得。
喻昌说:本应当按照三阳合病的治法使用解表之法,但手足温暖且口渴,表明外邪逼近少阳经,向里传变的趋势已经明显,如果再用辛甘发散的药物,就会加重热邪且大量耗伤津液。所以用小柴胡汤的和解之法,使阳邪解除而阴津不受损伤,一举两得。小柴胡汤应当按照加减法,不呕吐而口渴的,去掉半夏,加天花粉为好。
张志聪说:手足温,是指手足不冷。不是病人自己感觉温暖,而是诊脉的人触摸感觉到的。不然为什么既说身体发热,又说手足温呢?
汪琥说:这一条是三阳经同时发病,而少阳经的邪气居多。太阳伤寒到了四五天的时候,不说发热怕风,只说身体发热,这是太阳经的邪气逐渐衰退。其兼有的阳明经症状,不说鼻干不能平卧,只说颈项部拘强,这是阳明经的邪气也将要衰退。只有胁下胀满是少阳经的特有症状,何况还兼见手足温暖且口渴,这表明邪气将要传里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阳明病,出现潮热,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胁胀满没有缓解的,用小柴胡汤治疗。
【注释】阳明病出现潮热,通常大便应该硬结,小便频数。现在大便稀溏,小便正常,由此可知不是阳明腑实证的潮热。况且还有胸胁胀满不缓解的少阳经症状呢?所以不按照阳明病治疗,而是从少阳经论治,用小柴胡汤主治。
【集注】王肯堂说:阳明病,是胃家实。现在说大便稀溏却称阳明病,是说有阳明病的外在症状,如身体发热、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热。
程应旄说:如果患阳明病且出现潮热,似乎是胃家实的征象。但胃家实必然大便硬结且小便频数,现在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说明这个热不是入腑的实热。再结合胸胁部的症状来判断,那么用小柴胡汤治疗就毫无疑问了。
阳明病,出现胁下硬满,不大便而且呕吐,舌上有白苔的,可给予小柴胡汤。服用后上焦得以通畅,津液能够下行,胃气因而调和,身体就会微微出汗而病解。
【注释】阳明病,不大便,胁下硬满且呕吐,这是阳明之邪传至少阳的病症。如果舌上苔黄且干涩,表明阳明的热邪尚未尽除,就应当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现在舌上苔白且滑润,说明邪气已传至少阳,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汤和解。使得上焦通畅,呕吐就能停止;津液下行,大便就能通畅;胃气调和,胁下胀满消除,那么身体必然会微微出汗,病也就随之解除了。
【集注】程知说:这里说的是阳明兼少阳的病症,适宜用小柴胡汤。不仅大便溏薄表明胃还未坚实,即使不大便且呕吐,也说明邪气还未完全入里。硬满在胁部而不在腹部,舌苔白而不黄,这些大多是少阳的症状。所以应当用小柴胡汤分解阴阳,使上下通畅调和,微微出汗,表里之邪就能一并解除。
程应旄说:胁下硬满,不大便且呕吐,这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这里用小柴胡汤,是因为舌上有白苔,还带有表寒。如果舌苔不滑润而干涩,就是所说的舌上干燥且心烦,想要饮水数升,这表明里热已经耗伤津液,就不能用这个汤了。又说:上焦得以通畅,针对胁下硬满而言;津液能够下行,针对舌苔与呕吐而言;胃气因而调和,针对不大便而言。上一条阳明病,从潮热表现出来,这一条阳明病,从不大便表现出来。
凡是具有柴胡汤适应证的病症,却用攻下之法,如果柴胡汤的症状没有消失,可再次给予柴胡汤,服药后一定会出现蒸蒸发热且振颤,随后发热汗出而病解。
【注释】凡是具有柴胡汤适应证的病症,不用柴胡汤治疗,反而用攻下之法,若没有引发其他变证,柴胡汤的症状仍然存在,就可以再次给予柴胡汤使病解除。只是因为误下,正气必然虚弱,所以病解时一定会出现蒸蒸发热,振颤恶寒,这是正邪交争的表现,之后汗出病就会解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