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荔彤说:身体沉重这一症状,必须辨别清楚,如果嗜睡且一直沉重,那就属于少阴病。误发其汗,出现上厥下竭的,是少阴有热;出现筋肉跳动的,是少阴有寒。无论哪种情况,都犯了误汗的禁忌。
大青龙汤方剂组成
麻黄(去掉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掉皮和尖,四十枚)、生姜(切成片,三两)、大枣(掰开,十二枚)、石膏(打碎,用丝绵包裹,大小如鸡蛋)
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煮去二升水,去掉上面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以微微出汗为宜。如果汗出过多,用温粉扑身。服用一剂后出汗,就停服后面的药。如果再次服用,汗出过多会导致阳气亡失,进而身体虚弱、怕风,烦躁得不能入睡。
【方解】之所以叫大青龙汤,是取龙兴云致雨的含义。治疗风邪离不开桂枝,治疗寒邪离不开麻黄,将桂枝汤、麻黄汤合为一方,所以是治疗风寒同时侵袭人体的主方。两种病症都无汗,所以减去芍药,不希望它有收敛作用;两种病症都烦躁,所以加石膏来解除热邪。如果没有烦躁症状,那就应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仲景在解表方剂中加入大寒且辛甘的药物,由此可知,麻黄汤证的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汤证的烦躁,热已涉及肌表和内里。疾病初起在太阳阶段就用石膏,是因为它辛能解肌表之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这是预先保护阳明、保存津液的重要举措。医术不精的医生对此疑惑畏惧,该用不用,必然导致热邪结聚在阳明,出现斑疹、发黄、狂躁、昏冒等各种变症。由此可见,石膏是治疗中风伤寒的重要药物,与麻黄、桂枝配伍就有了青龙汤之名,与知母、甘草配伍就有了白虎汤之称。服用后要微微出汗,汗出过多就用温粉扑身。一剂药后出汗就停服,这是告诫人们,即便适合发汗的病症,也不可发汗过度。所以仲景在桂枝汤中不用麻黄,是不想让它大量发汗;在麻黄汤中用桂枝,是担心发汗太过而无法控制。如果不谨慎遵守这些用药方法,汗出过多导致阳气亡失,就会发生各种变证,体表变得空虚,不能抵御风邪,阴寒过盛会格拒阳气,从而更加烦躁,不能入睡。
【集解】许叔微说:仲景治疗伤寒,首先用桂枝汤,其次用麻黄汤,再次用青龙汤。桂枝汤治疗风邪,麻黄汤治疗寒邪,青龙汤兼治风寒,无论何时,只要用于脉象和症状与之相符的患者,无不药到病除。现在的人都能说出这些,却不明白前人处方用药的意图,大多不敢使用,这也不足为奇。
吴绶说:大青龙汤,治疗伤寒发热、怕冷、不出汗、烦躁不安,脉象浮紧或浮数的病症,急用此汤发汗就能痊愈,这是仲景的精妙方法。就好比天气酷热到极点,一场雨过后就凉爽了,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看到患者烦躁发热,就用寒凉药物,危害之大难以言表!如果脉象微弱,出汗怕风,就不可使用;如果误用,危害也不小。所以脉象和症状不明确的时候,很多人不敢使用。
脉象浮且紧,浮脉主风邪,紧脉主寒邪,风邪会损伤卫气,寒邪会损伤营气。营卫同时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的症状,此时应当发汗解表,而不可使用攻下之法。
【注释】这是在阐明风寒同时侵袭人体,导致营卫俱病的含义。浮脉,是风邪所致的脉象;风属阳,卫气也属阳。紧脉,是寒邪所致的脉象;寒属阴,营气也属阴,它们各自按照同类相感的规律侵袭人体。营卫同时受病,出现骨节剧烈疼痛,这是应用大青龙汤发汗的脉象和症状表现。此时虽然有发热、烦躁的症状,但热邪在肌表而不在胃腑,所以不可使用攻下之法。
患太阳病,经过发汗后,汗出而病却没有解除,患者仍然发热,胃脘部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肌肉跳动,颤抖摇晃甚至想要扑倒在地,这种情况适宜用真武汤主治。
【注释】这一条是对第一条的引申,是向医者展示救治误治变证的方法。第一条说的是误汗,这一条说的是过汗,两条相互补充以阐明其中的道理。这两种情况都属于阳气亡失,所以都应当用真武汤主治,通过扶助阳气、抑制阴气来救治误治导致的变证。大量出汗后,发热仍然没有解除,这是阳气在体表散失;胃脘部悸动,感觉跳动不安,是因为阳虚不能内守;头目眩晕,即头晕目黑,是由于阳气衰微,气不能上升;身体肌肉跳动,是因为阳虚导致津液干涸,经脉失去滋养。“振”是耸动的意思;“振振欲擗地”,是指身体不停地耸动摇晃,无法站立起来,几乎要摔倒在地,这是因为阳虚,气力不能支撑身体。
【集注】张璐说:这是为误用大青龙汤而导致变证的情况制定的治疗方法。虽然出汗很多但热却不退,这表明邪气没有完全清除而正气已经严重受损,况且里虚会导致悸动,上焦虚会导致眩晕,经脉虚会导致肌肉跳动,身体振颤摇晃,处处都显示出阳气亡失的征象,所以使用真武汤,这是采用把关坐镇的治疗策略。
汪琥说:有人问,治疗的关键不在表证,为什么方剂中还用生姜呢?这是因为疾病是由于过度发汗引起的,虽然没有郁热需要发散,但内外的寒邪仍然存在,使用生姜,是因为它既能温里又能发散。
真武汤方
见《伤寒论》少阴篇。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