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方有执说:“解”,指的是主要的邪气已经消散。胃脘部痞塞坚硬,嗳气持续不停止,是正气尚未恢复,胃气仍然虚弱,并且水饮潜伏上逆所致。所以用旋复代赭石汤,来调养正气并驱散残留的邪气。
喻昌说:此条大意重点在于嗳气持续不停止这一症状上。既然已经有胃脘部痞塞坚硬,再加上嗳气持续不停止,那么胃气向上逆行,完全不能下行,只有上升没有下降。这就如同琴弦断绝,声音嘶哑;脾胃衰败,出现呃逆声。所以用代赭石带领人参下行,以镇安上逆的气机。
汪琥说:这里的嗳气,与之前生姜泻心汤证中的干噫不同,这里虽然嗳气但不至于有食物腐臭的气味,所以知道这是中气虚弱导致的。
沈明宗说:误下会导致痞症,从这里发汗病解之后也可形成痞症可知,发汗、催吐、攻下,都会损伤体内正气。然而最虚弱的地方,就是邪气容易侵入的地方,所以轻微的邪气从虚弱之处内陷,浊阴之气向上逆行冲犯心胸,就会导致胃脘部痞塞坚硬,嗳气持续不停止。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碎)、代赭石一两、半夏半升(洗净)、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开)
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后再煎,煎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方解】罗天益说:经过发汗、催吐、攻下,病邪解除之后,邪气虽然去除,但胃气已经亏损。胃气既然亏损,三焦因此失去正常功能,清阳之气没有归处而不能上升,浊阴之气没有容纳之所而不能下降,所以邪气滞留,水饮潜伏上逆,因此出现胃脘部痞塞坚硬,嗳气持续不停止的症状。方中用人参、甘草滋养正气、补益虚损,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养护胃气,如此对于安定中焦脾胃已经做得很周全了。再用质地沉重的代赭石,使其收敛上浮之气、镇降上逆之冲;用辛味的旋复花,来宣畅气机、涤除水饮。辅助人参使气归于下焦,辅助半夏在上焦蠲除水饮,浊气下降则痞塞坚硬之症可以消除,清阳上升则嗳气之症可以解除。观察仲景治疗少阴病水气向上凌心,用真武汤来镇摄;治疗下焦滑脱不能固摄,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来固涩;这里胃虚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又用这种方法来调理,就能使胸中由闭塞转为通畅。这些使气机归元、固摄下焦的方法,各自精妙到了如此程度。
伤寒患者经过剧烈的呕吐和峻下之后,身体极度虚弱,又大量出汗,这是因为患者体表之气郁滞不畅,医生又给予饮水,以促使发汗,因而导致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
【注释】伤寒患者经过剧烈的呕吐和峻下之后,体内津液极度亏虚。患者出现面色发红,这是体表之气郁滞的表现,同时口渴想要喝水,医生又给予汤水,以帮助发汗,因而导致呃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剧烈的呕吐和攻下已经使中焦虚弱,又发汗导致阳气从体表散失,所以说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适宜用吴茱萸汤,温补中焦、降逆止呃。
【按语】胃主收纳,向下与肠道相通。如果胃的功能失常,就不能向下输送至大小肠,不但不能收纳,反而会使内容物上逆而出。食物无声吐出,称为吐;声音与食物一起吐出,称为呕;只有声音而无食物吐出,称为干呕。干呕,就是哕,因为有哕哕的声音,所以叫做哕。在《伤寒论》中,认为呕相对较轻,哕相对较重。这是因为胃中有食物,食物与气一起上逆,对胃的损伤较轻;胃中空虚,只有气上逆,对胃的损伤较重。哕,如果与三阴症同时出现,属于虚寒;与三阳症同时出现,属于实热。虚寒的情况,可选用四逆汤、理中汤、吴茱萸汤等;实热的情况,可选用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酌情选用,不要认为出现哕就是胃衰败而不能攻下。《伤寒论》中说,伤寒出现哕且腹部胀满,观察患者二便情况,了解哪一部位不通利,通利后病症就会痊愈。另外,世上有人将哕说成是呃逆、吃逆、噫气,这都是不对的。哕的声音和气息,从胃向上出于口,有哕哕的声音,声音粗壮且急迫;呃逆的声音,气从脐下向上冲,出口时发出“格儿”的声音,声音散漫不连续。所谓呃逆,就是《伤寒论·平脉篇》中所说的“饐饐”,是气噎结发出的声音。观察呃逆的人,喝冷水会立即发出“格”的声音,哕则不会,由此便可知道二者的区别。吃逆、噫气,就是现在所说的嗳气,因为进食过快过饱,当时就嗳气,且没有食物腐臭气味,所以叫做吃逆。因为过食导致伤食,过后嗳气有食物腐臭气味,所以叫做噫气。哕、饐、嗳、噫,都是有声无物,虽然都属于气上逆,但也有虚实寒热、轻重新久的区别。甚至有人将咳逆说成是呃逆,殊不知咳逆就是现在所说的喘嗽,这是将二者混为一谈,都是不仔细考证的过错,而这其中关乎治疗的得失利害,不能不加以分辨。干呕就是哕,咳逆就是喘嗽。详细内容在《金匮要略》中。
【集注】程应旄说:哕这一病症,有虚证有实症。虚证是因胃冷而得,这是因为在剧烈的呕吐和攻下之后,阴虚而阳气无所依附,因而出现面色发红,又因不能出汗,导致体表之气郁滞不畅。医生把面色发红误认为是热气郁滞,又给予水以发汗,致使大汗出,却不知阳气随汗外泄而胃虚,水液在体内积聚而邪气阻隔,胃气虚弱,怎么会不干呕呢!
汪琥说:伤寒患者在经过剧烈的呕吐和峻下之后,已经极度虚弱了!又大量发汗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患者体表之气郁滞不畅,面部的气色就好像外来的邪气郁滞在体表一样。这实际上是阳明胃腑极度虚弱,浮热之气上升到面部,医生误认为是邪热过盛、胃燥严重,不能出汗,又给予水来帮助发汗,因而导致干呕。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