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技辅人立计划” 让同学们在技术浪潮中站稳脚跟,“晴雨信箱” 里又迎来新的困惑。“同桌这次考得比我好,我既想请教她问题,又怕她超过我”“社团竞选时,有人偷偷说我坏话拉票,现在看到她就别扭”“小组比赛明明可以合作拿奖,可大家都藏着掖着,最后啥也没做成”…… 信纸上的字迹带着明显的焦虑,少年们在竞争的压力下,既渴望超越他人,又困于合作的困境,这些矛盾如同紧绷的弦,稍不注意就会断裂,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与成长节奏。
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生物园的紫藤花架,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一起,手中的信件被微风轻轻翻动。“高三的景明在信里说,他和好友约定一起冲刺名校,可看到好友的模考排名比自己高,就故意藏起了一份重要的复习资料,现在心里又后悔又煎熬。” 林小羽的声音里满是惋惜,“竞争本应是推动进步的动力,可现在却成了伤害友谊、阻碍成长的屏障,我们得帮大家找到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忧虑:“我表妹参加绘画比赛,因为怕对手学到技巧,连调色盘都不让人看,结果自己画得越来越封闭,连以前的水平都达不到了。” 李诗涵轻轻点头:“真正的成长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大家一起变好的正向循环。” 王浩拍了拍石桌,语气坚定:“那就启动‘竞合共生计划’,让大家明白,竞争和合作不是敌人,就像飞鸟的双翼,缺一不可才能飞得高远!”
经过二十九周的调研与筹备,“竞合共生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教育心理学家、团队管理专家开展 “在竞争中携手:成长的双赢之道” 主题讲座,前者分析过度竞争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后者传授良性竞争与有效合作的方法;陈雨欣负责策划 “红蓝博弈” 体验活动,通过游戏模拟竞争与合作的不同结果;李诗涵着手组织 “互助成长小组”,让同学们在学科互补中共同进步;王浩则发起 “联合挑战杯” 赛事,设置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竞赛项目,鼓励大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遇到了认知偏差的难题。许多同学觉得 “竞争就是要分出胜负,合作只会让对手占便宜”,对 “互助成长小组” 的参与热情不高。她没有气馁,联合班主任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将两个成绩相近的班级分为 “竞争组” 和 “合作组”,前者强调个人排名,后者鼓励互相辅导。一个月后的测试显示,合作组的平均分比竞争组高出 12 分,且同学间的矛盾发生率降低了 70%。实验结果在年级大会上公布后,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申请加入 “互助成长小组”。
陈雨欣的 “红蓝博弈” 体验活动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将活动场地布置成模拟竞技场,参与者分成红、蓝两队,通过一系列任务积累积分。任务设置暗藏玄机:有的任务只能靠竞争取胜,有的任务必须合作才能完成,还有的任务既可以竞争也可以合作,但合作能获得更高的总积分。起初,两队为了争夺积分互不往来,甚至故意干扰对方,结果双方积分都很低;后来有同学发现,在 “资源共享” 任务中,两队合作交换所需材料,竟然能同时获得高分。活动结束后,教育心理学家现场解析:“就像这个游戏,生活中的很多目标,只有竞争与合作结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李诗涵的 “互助成长小组” 采用了科学的分组方式。她根据同学们的学科强弱进行搭配,让数学好的同学和英语好的同学组队,擅长文科的和擅长理科的结对,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形成优势互补。小组内每周开展两次 “互助课堂”,由擅长某科的同学讲解知识点,其他人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还设置了 “进步积分榜”,不仅记录个人进步,也统计小组整体提升,让大家既关注自己的成长,也重视团队的成果。有同学在小组日志里写道:“以前觉得教别人会浪费时间,现在发现讲题的时候,自己也把知识点吃透了,原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王浩的 “联合挑战杯” 赛事设置了极具创意的项目。“校园文化创意展” 要求参赛团队既要有独特的创意方案(体现竞争),又要与其他团队共享展览资源(体现合作);“环保方案设计赛” 需要各队提交自己的环保计划,同时联合起来完成一项校园绿化任务;“跨学科知识竞赛” 则采用 “答题接力” 形式,个人答题得分计入团队总分,团队间还可以互相 “支援” 一次难题解答。赛事规则规定,最终获奖不仅看个人或团队成绩,还要参考合作贡献度,这让许多习惯单打独斗的同学开始学习协作。高二的子轩感慨道:“以前比赛只想着自己赢,这次和其他队一起布置展厅,发现大家的创意放在一起更精彩,这种共赢的感觉特别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春向阳生长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春向阳生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