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一沓资料,阳光从玻璃幕墙外斜斜地照进来,在他脚下铺开一片暖意。新生产线已经稳定运行了几天,机器运转的声音也渐渐变得熟悉而安心。
但他的心思早就飞到了下一个目标上——多功能玻璃的研发。
“刘哥,会议室准备好了。”小林跑过来喊了一声。
“走吧。”刘好仃点了点头,把资料夹紧了些,快步往会议室走去。
会议室里,研发组的几个骨干已经坐定,桌上摆着几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堆打印出来的材料。气氛比上次轻松了不少,毕竟大家刚经历了一次成功的项目,信心还在。
“今天咱们不谈预算、不谈进度,只聊技术。”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我昨晚翻了几篇国外论文,有些想法值得试试。”
“什么方向?”王海问。
“抗压、防爆、隔热,再加上点智能感应功能。”刘好仃说着打开投影仪,“咱们得先搞清楚哪些材料能用,哪些技术路径可行。”
“听起来像是给玻璃装脑子。”一个年轻工程师笑了。
“不是装脑子,是让它更懂环境。”刘好仃笑了笑,“比如温差变化自动调节透光率,或者在受到撞击时增强结构强度。”
会议室安静了一下,几个人开始低头翻资料。
“资料室那边我已经安排好了。”刘好仃继续说,“每天上午两个小时开放,大家分头去查相关文献。还有,实习生那边我也打了招呼,他们会帮忙扫描一些重点内容。”
“刘哥,资料室那堆东西,跟垃圾场似的。”小林苦笑,“分类全乱了。”
“所以我提前整理了一份关键词清单。”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张纸,“按这个找,效率高些。”
王海接过清单扫了一眼,点头:“行,我去盯一下。”
“对了,”刘好仃补充道,“如果看到编号XG-98的材料,优先看一眼。”
“XG-98?”
“嗯,一篇国外论文里提到过,说是可变折射率,可能对我们有帮助。”
会议结束后,刘好仃直接去了实验室。
实验室不大,设备也老旧得很,但基本功能还齐全。几名技工正围着操作台调试仪器,见他进来,纷纷打了个招呼。
“测光学参数的仪器精度不够。”负责实验的小张皱眉,“误差有点大。”
“那咱们自己想办法。”刘好仃走到实验台前,拿起一支激光笔,“有没有手机支架?”
“啊?”小张愣住。
“拿手机当摄像头,用支架固定,配合激光笔做一个简易光路检测装置。”刘好仃一边说一边动手调整角度,“虽然精度比不上专业设备,但至少能看出个趋势。”
“这……可以试试。”小张赶紧去找支架。
几分钟后,他们搭出了一个简陋却有效的测试装置。屏幕上显示的图像虽然粗糙,但足够让他们观察到材料在不同角度下的透光变化。
“看起来,这种材料在特定温度下确实会出现透光异常。”小张盯着屏幕,“像是突然‘活’了过来。”
“记下来。”刘好仃点点头,“回头再找找有没有类似的记录。”
下午的时候,刘好仃又联系了之前合作的一家电子公司,借用了一台便携式光谱分析仪。虽然只是临时借来的,但有了它,实验数据立马精确了不少。
“刘哥,这玩意儿真管用!”小张兴奋地说,“比我们那台老家伙强多了。”
“别高兴太早。”刘好仃提醒道,“这只是第一步,还得看能不能复现结果。”
回到办公室时,天已经黑了。
他坐在桌前翻看今天的实验记录,脑海中不断回想着那些数据和现象。新材料的表现很有趣,但也带来了更多问题:它的稳定性如何?成本会不会太高?能不能批量生产?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他知道,只有一步步试下去,才能找到方向。
第二天早上,刘好仃准时出现在会议室。
“大家都来啦?”他环顾一圈,看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点疲惫,但眼神里透着兴奋。
“今天我们开会,主要是统一思路。”他说,“接下来要做的,是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技术路径。”
“刘哥,我和几个年轻人想尝试一种全新的复合结构。”王海开口,“但老李他们觉得太冒险。”
“老李呢?”刘好仃看向角落里的老技工。
“我觉得还是稳妥点好。”老李挠了挠头,“新技术风险太大,万一失败,时间和资源都浪费了。”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刘好仃没急着表态,“但创新和稳妥之间,其实并不冲突。”
他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两个词:“可行性”、“成本控制”。
“我们就从这两个维度出发,给每个方案打分。”他说,“谁得分高,就优先推进。”
“听起来公平。”王海点头。
“另外,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方向拆成多个小项目,让不同小组同步进行。”刘好仃继续说,“这样既能鼓励探索,又能控制整体风险。”
会议室里议论声渐起,气氛活跃了起来。
“刘哥,有个实习生提了个想法。”小林忽然插话,“他说可以参考建筑节能膜的设计理念,结合我们的材料做一层功能性涂层。”
“哦?”刘好仃眼睛一亮,“具体怎么说?”
“他说,节能膜可以在夏天反射红外线,冬天保留热量。”小林翻开笔记本,“如果我们能在玻璃表面加一层类似的东西,也许可以实现自动调温。”
“这个思路不错。”刘好仃沉思片刻,“回头让他详细讲讲。”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达成了初步共识:几个最具潜力的方向被确定下来,团队也开始分工协作。
走出会议室时,刘好仃抬头看了看天空。
天边泛着淡淡的橘红色,云层被晚霞染成温柔的颜色。他知道,这条技术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而前方,还有无数未知等着他们去揭开。
但他并不慌张。
因为他相信,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总会有答案。
就像当初改造生产线一样,一点点摸索,一次次调整,最后,也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他走进车间,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围在实验台前讨论着什么,声音清脆,充满活力。
他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嘴角微微上扬。
然后,迈步走了进去。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深圳玻璃厂打工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