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燕王府。
朱棣接到三道圣旨时,正在校场上练习枪法。他听着信使念完圣旨,面无表情。许久,他缓缓地将手中的长枪插入地中,枪尾兀自嗡嗡作响。
他败了。败得如此彻底,如此迅速。
他派去试探的棋子,反倒成了对方反击的号角。他苦心经营多年的私库被连根拔起,安插在军中的心腹被一一调离,而他最大的念想——那个看似遥远却又充满诱惑的储君之位,被一道诰书彻底封死。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他那个年仅八岁的侄子,朱雄英。
“好……好一个皇太孙!”朱棣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他的眼中没有了之前的烈焰,只剩下一片冰冷的、深不见底的寒潭。
他知道,他必须低头。现在任何反抗,都是自取灭亡。他立刻提笔,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贺表,盛赞皇太孙乃天降麒麟,大明之幸,并附上一份厚礼,派人星夜送往京城。同时,他对钦差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将领的调动表示坚决拥护。
他的姿态,比任何人都要恭顺,都要忠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这恭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怎样被羞辱和不甘所填满的心。
---
十日后,册立大典如期举行。
这一天,整个应天府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而喜庆的氛围之中。从皇城到宫城,一路上铺设了华丽的锦垫,禁军甲胄鲜明,仪仗如林,旌旗蔽日。
奉天殿前,文武百官,宗室勋贵,四方使节,按照品级,肃然而立。御座之上,朱元璋身着最隆重的十二章衮服,头戴通天冠,神情威严。他的身侧,太子朱标同样身着太子冠服,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骄傲与欣慰。
吉时已到,鸿胪寺卿高声唱道:“请皇太孙殿下——”
在万众瞩目之下,朱雄英身着一身为他量身定做的、缩小版的皇太孙冠服,头戴九梁冠,腰佩玉具剑,一步一步,沉稳地踏上了奉天殿的丹陛。
他小小的身躯,在巨大的宫殿和如林的官员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出。但他脸上没有丝毫孩童的怯懦,只有超乎年龄的庄重与沉静。他的目光平视前方,仿佛承载着整个帝国的未来。
礼部尚书上前,展开黄绢织就的册文,用洪亮的声音宣读:
“……维洪武十三年,岁在庚申,冬十月吉日,皇帝若曰:咨尔皇长孙雄英,乃太子标之嫡长子,朕之嫡长孙也。天潢贵胄,国本攸系。尔以天纵之资,怀睿哲之德……今特遵祖制,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册尔为皇太孙。赐尔金册、金宝。尔其敬承宠命,懋修令德,以副天下臣民之望!钦此!”
宣读完毕,朱雄英跪拜谢恩。朱元璋亲自走下御座,将一方沉甸甸的皇太孙金宝,亲手交到他的手中。
那一刻,御座上的皇帝,御座下的太子,丹陛中央的皇太孙,祖孙三代,构筑成了一幅无比稳固的权力图景,深深地烙印在所有人的脑海中。
大典的最后,朱雄英在朱元璋的示意下,转身面向文武百官。他小小的身躯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俯瞰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他的声音通过殿前扩音的设置,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广场:
“孤年尚幼,德行浅薄,蒙皇爷爷与父王厚爱,册为储君,诚惶诚恐。自今日起,必将以江山社稷为念,以万民福祉为本。上孝祖宗,下抚黎民。凡有觊觎大明神器、动摇国本者,无论其是谁,无论其在何方,孤必以手中之剑,请皇爷爷之命,天下共击之!”
声音稚嫩,却字字铿锵,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杀伐之气。
殿下百官,无不心神剧震,齐齐跪倒,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云霄: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太孙殿下千岁!”
在这一刻,东宫真正崛起,储君之威,昭然若揭。燕王朱棣的野心被暂时压制,大明王朝的第一篇章,在朱雄英的强势登顶中,达到了辉煌的政治高潮。
然而,站在权力之巅的朱雄英,握着手中冰冷的金宝,目光却越过了眼前的繁华,望向了遥远的北方。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那头被暂时囚禁的猛虎,正在黑暗中舔舐伤口,等待着下一次反扑的机会。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