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学堂的茅草棚顶漏下细碎的金色光斑,在夯实的泥土地上跳跃。十几个孩子高低错落地坐在粗糙的石墩上,小脸仰着,目光紧紧追随着“黑板”前的身影。空气中飘散着泥土、草屑和星灯燃烧时特有的、微带清冽的淡淡暖香。
林墨的脸色依旧带着失血后的苍白,守护核心枯竭的印记如同沉疴,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隐痛。但他站在那块焦黑的木板前,腰背挺得笔直,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将简陋棚屋中所有细微的骚动都熨帖平整。
他手中没有书卷,只有一根用烧焦树枝削成的炭笔。焦黑的板面上,是他晨起时用清水混合草木灰写下的几个方正大字:**天、地、人、火、水**。
“天,”林墨的炭笔点向第一个字,声音沉稳,“就在我们头顶。抬头就能看见。可这天,究竟是什么?”他的目光扫过孩子们懵懂的眼睛,没有等待回答,炭笔在“天”字旁缓缓画出一个圆圈,又点缀上几个小点,“是太阳东升西落的路,是月亮阴晴圆缺的家,是夜里眨着眼睛的星星们住的地方。”
他顿了顿,炭笔移向“地”字,在下面用力画了几道起伏的波浪线:“地,就在我们脚下。厚实,安稳,托着我们,长着庄稼,藏着山泉。可这地,又连着哪里?”炭笔在波浪线尽头延伸,画出几条更细的线,指向那个代表“天”的圆圈,“地的尽头,连着天。天与地,本是一体,像……”他目光转向悬挂在梁上的星灯,灯芯的星火静静燃烧,“像这盏灯的火苗和它发出的光,分不开。”
孩子们的目光随着他的指引,好奇地在黑板、林墨和星灯之间来回移动。几个胆大的,已经忍不住学着林墨的样子,用树枝在脚下的泥地上悄悄画着歪歪扭扭的圈和线。
“人,”林墨的炭笔点向第三个字,声音柔和下来,“就是我们。有王婶,有李叔,有二牛,有小花,有我,有你们。”他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粗糙却温暖的手掌轻轻拂过几个孩子毛茸茸的脑袋,“人立于天地之间,靠什么活?靠‘火’取暖煮饭,”炭笔点向“火”字,“靠‘水’解渴浇田。”最后点向“水”字。
他站定在学堂中央,星灯柔和的光辉将他笼罩。他抬起头,望着那点静静燃烧的混沌星火,声音里带上了一种奇异的韵律:“天地人,火与水。它们不是分开的。它们像一张大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
林墨伸出手指,并非指向灯芯,而是指向星灯周围那一片被灯光照亮的、浮动着微尘的空气。他闭上眼,仿佛在倾听,又像是在感受。
“就像这灯光照到的地方,空气是不是暖暖的?”他轻声问。
孩子们下意识地点头,感受着脸上那层微暖的光。
“这暖,是‘火’带来的。”林墨睁开眼,指尖在灯光笼罩的空气中缓缓划过,“可这暖意,是不是也像水一样,在我们身边流淌?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但我们能‘感觉’到它。这感觉,就是‘人’与‘火’的相连。”
他放下手,目光变得深邃:“天地间,充满了这样的‘相连’。阳光让种子发芽(天连地),雨水汇成溪流(天连水),溪流浇灌庄稼(水连地),庄稼养活我们(地连人)……这些相连,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真实存在,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支撑着我们的世界。”
棚屋里一片寂静,只有星灯燃烧的细微噼啪声。孩子们似懂非懂,但眼中那懵懂的光芒,却多了一丝好奇和专注。他们努力地想象着林老师说的那张“看不见的网”。
“记住这种感觉,”林墨的声音如同低语,带着引导的力量,“闭上眼睛,别想别的,就想想……冬天烤火时,那热乎乎的气息扑在脸上的感觉。想想渴极了喝到井水时,那股清凉钻进喉咙的感觉。想想这盏灯的光,照在手上……是不是有点暖暖的、像被温柔的手抚摸?”
孩子们依言闭上眼睛,小脸在星灯的光晕下显得格外宁静。棚屋里只剩下均匀的呼吸声。
林墨自己也闭上了眼。守护核心枯竭依旧,但一种全新的感知,却在他那被师道意志淬炼过的灵魂深处悄然苏醒。他不再试图从枯竭的核心榨取力量,而是将意识沉入这片由他亲手营造的“学境”——简陋的棚屋,专注的孩子,空气中流淌的求知渴望,以及……那盏悬挂中央、散发着秩序与守护波动的星灯!
他引导着孩子们的意念,如同拨动无形的琴弦。他清晰地“感觉”到,孩子们那懵懂却纯净的意念,如同细小的溪流,在星灯光芒的照耀下,被缓缓地汇聚、引导,形成一种微弱却真实的、对“天地相连”的共鸣场!
这共鸣场虽然微弱,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以星灯为核心,极其细微地、涟漪般扩散开去!
就在这时!
嗡——!!!
一声极其微弱、却带着清晰空间震颤感的波动,毫无征兆地穿透泥土,猛地从学堂外——那口隐藏着星镜仿品的古井方向传来!这波动极其短促,如同沉睡巨兽的一声沉闷鼻息,瞬间扫过整个学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乡村教师重生奇遇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乡村教师重生奇遇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