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壬戌日,任命太常南阳人刘逸为司空。
秋天,七月,太尉许训被罢免。任命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冬天,十月,司徒袁隗被罢免;十一月丙戌日,任命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这一年,鲜卑侵犯幽州。
评论
这段史料记载了熹平二年至五年的史事,集中展现了东汉末年统治危机持续加深的态势,可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天灾人祸交织,社会根基动摇
自然灾害频发:这四年间,大疫、地震、大水、螟灾、旱灾等接连发生,尤其是熹平二年的“大疫”和四年“郡国七大水”,对底层民众生计造成毁灭性打击。灾害频发不仅加剧了粮食短缺,更削弱了朝廷的统治公信力,为社会动荡埋下隐患。
边疆危机加剧:鲜卑持续寇掠幽、并二州,成为北方边境的长期威胁;西域于窴国攻灭拘弥,反映出朝廷对西域的控制力下降。边疆不稳与内地灾荒形成呼应,凸显东汉国力的衰退。
政治机制僵化,治理效能低下
官员任免频繁且无实效:短短四年间,太尉、司空等三公职位多次更迭(如段颎、李咸、陈耽、许训等先后担任太尉),官员任期短暂,难以推行长期政策。这种频繁变动既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博弈的混乱,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三互法”暴露制度弊端:为防止官员结党而设的“三互法”,因规定过细(如禁止婚姻之家、两州人士相互监临),导致幽、冀二州长期缺官,地方治理瘫痪。蔡邕虽指出其“逐末舍本”,但朝廷拒不调整,可见僵化的制度已成为统治阻碍。司马光对此批评“国将亡,必多制”,直击东汉末年舍本逐末的治理困境。
党锢之祸升级,统治阶级失道
曹鸾之死与党锢扩大化: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为党人鸣冤,却被灵帝下令掠杀,随后朝廷进一步扩大党锢范围,将党人门生、故吏及亲属五属全部禁锢。这一事件标志着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的镇压达到新高度,也彻底暴露了皇权的昏聩——宁可牺牲人才、激化矛盾,也要维护腐朽的统治秩序。党锢之祸的延续,使得原本可支撑王朝的精英阶层与朝廷彻底对立,加速了统治基础的崩塌。
文化举措的有限意义
熹平石经的刻立:朝廷命蔡邕校订《五经》并刻石于太学,客观上统一了经典文本,有利于儒学传承。但这一文化工程未能解决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其意义被时代的整体颓势所淹没,难以挽回东汉王朝的衰落趋势。
总体来看,熹平二年至五年的史事,呈现出东汉末年“天灾频仍、边患不止、政治僵化、党争加剧”的恶性循环。统治阶层既无力解决实际问题,又以严苛制度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将更多力量推向对立面,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和王朝的崩溃积蓄了能量。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