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谛听者’!”苏星晚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锐利,“他们能屏蔽电磁波,能污染数字信号,但大地本身的脉动,空气传播的次声……这些最原始的‘声音’,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彻底抹除的!教授手稿里详细记载了‘灵犀共振’生效时必然伴随的特定地磁扰动和次声波特征频谱!‘谛听者’就是为监听大地和天空的‘心跳’而生的!”
希望如同微弱的火苗,在绝望的冰原上重新点燃。唤醒这台沉睡数十年的“谛听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队员们如同考古学家清理文物般,小心翼翼地拂去厚重的灰尘,检查锈蚀的接口,更换老化的真空管和电容。顾沉舟凭借尘封的技术手册和过硬的物理功底,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调试、校准。当巨大的金属柜体内部终于传来稳定的、低沉的嗡鸣,布满灰尘的示波器屏幕上开始跳跃起杂乱但真实的波形曲线时,一阵压抑的欢呼在分析室内响起。
“启动全球监听节点匹配!”林薇的声音带着激动。勃朗峰“方舟”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深埋地下的超级监听站。更关键的是,顾沉舟凭借过往的隐秘行动记忆和手绘的地图,迅速锁定了全球另外几个地质结构稳定、远离人烟、且极有可能仍残留着冷战时期同类监听设备基础架构的废弃站点坐标——格陵兰冰盖边缘、撒哈拉沙漠深处、西伯利亚冻土带无人区、南太平洋海沟附近的孤岛。这些点,构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原始的监听网络骨架。
“需要有人去激活它们,”顾沉舟在地图上重重敲下那几个坐标,“手动操作,物理启动。没有远程可能。”
“我去格陵兰。”一个身材敦实、极耐寒的队员立刻站了出来。
“撒哈拉交给我。”另一位精通沙漠生存的成员接口。
“西伯利亚……”
“南太平洋……”
没有犹豫,没有退缩。队员们清楚,走出“方舟”,踏入那些绝地,意味着将自己暴露在未知的凶险之下。但“谛听者”的屏幕是他们此刻唯一的灯塔。
部署在沉默与迅捷中完成。携带者背负着沉重的启动密钥和维修部件,如同中世纪的苦行僧,通过最隐秘的、与数字世界绝缘的路径悄然出发,奔向地球各个荒凉的角落。苏星晚和顾沉舟则留在“方舟”核心,守着“谛听者”的主控台,如同守着风暴眼中最后的水晶球。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粘稠而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伴随着对同伴安危的担忧和对监听结果的焦灼期盼。示波器上,代表勃朗峰本地监听的绿色波形稳定地跳跃着,显示着阿尔卑斯山亘古的呼吸。苏星晚的目光几乎要穿透屏幕,延伸到那冰原、沙漠、冻土和孤岛之上。
第七天深夜。当林薇强撑着疲惫值守时,“谛听者”主控台上一组原本平静的、代表西伯利亚站点的蓝色指示灯,陡然亮起!紧接着,代表格陵兰站点的黄色指示灯也急促闪烁起来!示波器屏幕上,两组来自不同大陆边缘的波形信号,在杂乱的背景噪音中,几乎同步地浮现出极其相似的、尖锐的异常脉冲!脉冲的形态、间隔、谐波特征……与瓦伦丁教授手稿中描述的、伴随“灵犀共振”基点启动的次声波特征频谱,吻合度超过百分之九十!
“捕捉到了!”林薇的声音突然拔高,仿佛是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甚至微微变调。
她的手指如同闪电一般在物理按键上舞动,每一次按下都带着一种迫不及待的急切。她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不敢有丝毫的分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着她的操作,异常信号被成功地提取并放大。原本模糊不清的脉冲在屏幕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就像是从深渊中慢慢浮现出的一只窥视的眼睛,散发着诡异而神秘的气息。
就在这一刹那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主控台上那部原本安静的古老有线电话,突然毫无征兆地发出了一阵尖锐刺耳、持续不断的蜂鸣声!这声音犹如一把利剑,刺破了室内的宁静,让人的心脏都不禁为之一紧。
顾沉舟的反应极快,他几乎是在电话响起的瞬间,便如闪电般一把抓起了听筒。然而,当他将听筒贴近耳朵时,却听到了一阵嘈杂不堪的声音。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派往撒哈拉地区执行任务的队员的声音,但由于信号极差,这声音被严重干扰,充满了风沙的嘶吼和电流的杂音。那声音时断时续,仿佛随时都可能中断,但其中透露出的濒死的惊恐,却让人毛骨悚然。
“……沙……沙……不是自然风!……有东西……金属……红光……在追……基地……被……”队员的话语在杂音中若隐若现,顾沉舟拼命集中注意力,想要听清每一个字,但那声音却如同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电话那头突然没了声音,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硬生生地掐断了一般,只留下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死寂忙音,在空气中回荡着。
这突如其来的沉默,就像一股寒冷的寒流,瞬间席卷了“方舟”的核心,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寒意。所有的声音都在这一刻消失了,只剩下那单调而又刺耳的忙音,一遍又一遍地在耳边回响,仿佛是对刚刚那场对话的无情嘲讽。
而在示波器的屏幕上,原本代表着撒哈拉站点的那盏红色指示灯,也在通话中断的瞬间,毫无征兆地彻底熄灭了。那原本闪烁着的微弱光芒,就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猛地吹灭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喜欢咖啡渍里的心动轨迹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咖啡渍里的心动轨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