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还提到了舞台布局的调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礼堂本身的建筑结构来优化声音的清晰度和融合度。比如,利用某些墙壁或天花板的反射特性,让声音在空间中更好地传播和混合。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整体的音效,还能发掘出这个新场地独特的声学优势。”
苏星晚听着他条理清晰、充满建设性的方案,原本被阴霾笼罩的心房瞬间被点亮了。那光芒如此明亮,几乎要跳跃出来。她激动得双手下意识地握紧,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真的吗?这太棒了!顾沉舟,你的思路简直是我们音乐社的破局关键!这……这真的能行?”她眼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喜和对新方法的期待。
自那之后,空旷的室内礼堂便成了苏星晚与顾沉舟新的“战场”。每次碰面,顾沉舟都准时带着他那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模拟软件界面不断闪烁着数据和图形,将无形的声学现象化为可视的参考。顾沉舟如同一位严谨的工程师,专注地俯身屏幕前,指尖飞快地输入精确的数据:舞台尺寸、墙面距离、观众席坡度……他紧盯着每一次模拟结果的反馈,眼神锐利而专注,偶尔会因为某个需要优化的点而微微皱眉。
而苏星晚则化身为最忠实的记录员和敏锐的反馈者。她抱着厚厚的笔记本和几支不同颜色的笔,全神贯注地记录下顾沉舟提出的每一个基于分析的宝贵建议。她时而微微蹙眉,努力理解那些图表背后的含义,在笔记本边缘飞快写下疑问;时而恍然大悟般轻轻点头,对顾沉舟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报以由衷的叹服和了然的眼神。空旷的礼堂里,只有顾沉舟敲击键盘的嗒嗒声、苏星晚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两人时而响起的热烈讨论声,思维的电流在寂静的空间里碰撞。
“模拟显示,”顾沉舟指着屏幕上某个呈现出特殊标记的区域,“舞台左侧靠近那面光滑墙体的区域,声音反射会比较集中,容易产生干扰。所以钢琴的位置最好能向舞台中心移动一些,避开这个区域,让它的声音能更均匀地扩散开。”
苏星晚一边飞快地在笔记本上画着舞台位置草图做标记,一边迅速联想到其他乐器的布局:“明白了!那意味着小提琴组的位置也要相应调整,避开那个反射区。大提琴的低频比较厚重,放在这个相对开阔的后排区域,”她用笔点了点图上另一处,“是不是更利于声音的扩散?另外,主音箱的覆盖角度是不是也需要根据新的布局重新考虑?特别是要确保前排观众能听清细节……” 她迅速将音乐表演的实际听觉需求与模拟分析的结果结合起来,提出一连串具体而关键的问题。
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两人如同两位默契的搭档,对着无形的蓝图精雕细琢音乐社的新表演方案。从宏观的场地适应,到微观的乐器布局、声音平衡……方案在一次次的模拟验证和思想碰撞中日渐清晰完善,希望的曙光仿佛就在前方。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学校为确保整个校园祭流程的精准流畅,要求每个社团的表演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而音乐社精心编排的节目单,总时长却超出了宝贵的五分钟。这短短的五分钟,如同沉重的沙漏,压得苏星晚几乎喘不过气。每一个节目都是成员们日夜苦练的心血结晶,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删减哪一个,都让她陷入痛苦的抉择旋涡。她反复翻看着节目单,秀气的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脸上写满了挣扎与不舍。
顾沉舟看着苏星晚被焦虑紧紧缠绕的模样,心中泛起清晰的关切。他合上笔记本电脑,语气沉稳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时间是框架,但内容可以调整。” 他拉过两把椅子,两人并肩坐在空旷礼堂观众席的中央。头顶柔和的灯光洒下,营造出一个专注思考的静谧空间。他们摊开节目单,如同研究一份珍贵的乐谱,从每个节目的情绪铺垫、高潮亮点到收尾余韵,逐一拆解、分析、评估其核心价值与时间占比。笔尖在纸张上划过,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思考的痕迹。
在漫长而专注的思考中,顾沉舟的目光忽然定格在几首风格迥异却内在情绪有微妙关联的曲目上。一个大胆的构想如同暗夜中的火花般骤然迸发:“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有机衔接’?”他指着节目单上两个相邻的节目点,眼中闪烁着创新的光芒,“比如,将这首古典钢琴独奏的华彩尾声,”他的指尖点在曲目A的末尾,“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流动感的过渡乐句,自然地引导到后面那首现代乐团作品的开篇动机。” 手指又滑到曲目B的开头。“利用和声色彩的渐变、节奏律动的巧妙转换,制造一种情绪自然流淌、场景无缝切换的效果。这样不仅能省去独立的报幕和冗长的停顿时间,还能创造出一种更具整体感和艺术张力的视听体验!类似的手法,我们可以在另外的情绪转换点上运用,强化对比或递进……” 他详细描绘着这个构想的骨架和可能实现的听觉效果,语速比平时快了许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咖啡渍里的心动轨迹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咖啡渍里的心动轨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