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役,潭州城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间烟火未息,百姓们沉浸在劫后余生的悲戚与庆幸之中。
赵翊、岳飞、宋林等人虽身负重伤,却未曾停下脚步片刻,他们深知,这短暂的胜利不过是在金兵的虎视眈眈下抢得的一丝喘息之机,大宋的前路依旧迷雾重重,荆棘遍野。
徽宗朝堂之上,因这场胜利有了片刻的安宁。
嘉奖令颁布之后,那些平日里只会高谈阔论、推诿责任的大臣们,竟也纷纷跳将出来,争着要为“大宋的复兴”建言献策。
赵翊等人冷眼旁观,心中满是无奈与悲凉。这朝堂之上的腐朽之气,岂是一场小胜就能驱散?
李纲受任于危难之际,一心想要整顿朝纲。
他每日天不亮便进宫,向徽宗痛陈利弊,恳请皇帝整肃吏治、充盈国库、革新军政。
徽宗起初倒也听得进去,连连点头称是,可一旦涉及削减宗室开支、惩处贪腐官员,便又开始犹豫不决,眼神中满是退缩之意。
那些被触及利益的权贵们,更是在私底下结成同盟,对李纲的政令百般阻挠,朝堂上一时暗流涌动,风雨欲来。
赵翊、岳飞和宋林并未过多纠缠于朝堂纷争,他们深知,真正能守护大宋的,绝非这勾心斗角的朝堂,而是战场上的刀枪剑戟,是百姓们的拥戴支持。
三人在潭州城短暂休整后,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划。
岳飞回到岳家军营地,看着伤痕累累却依旧精神抖擞的将士们,眼眶不禁湿润。
他深知,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不仅要有严明的纪律,更要有过硬的本领。
于是,他亲自操刀,改良兵器,将长枪的枪头加重,使其在冲锋陷阵时更具杀伤力;又命工匠打造强弩,能在远距离射杀金兵。每日清晨,营地中便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在泥水中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
岳飞穿梭其间,亲自指导,一招一式,毫不含糊,他常对将士们说:“咱们身上背负的,是大宋的希望,是百姓的安宁,唯有练就钢铁之躯、杀敌之技,方能保家卫国!”
赵翊则带着亲信,深入潭州周边的村镇。
这里的百姓虽刚刚经历战火,但听闻赵翊前来,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赵翊看着这些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的乡亲们,心中满是感动。他与百姓们一同劳作,帮助修缮房屋、开垦荒地,在劳作之余,向他们讲述抗金的形势,鼓励年轻后生参军入伍。
一时间,潭州周边热血沸腾,无数青年放下锄头,拿起武器,汇聚到赵翊的麾下,一支新军迅速崛起,他们虽未经太多实战历练,但怀着对金兵的满腔仇恨,对家园的赤诚守护,士气高昂,如熊熊燃烧的烈火,势不可挡。
宋林负责统筹后勤,深知粮草军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他一方面组织百姓加紧生产,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确保来年有个好收成;
另一方面,与各地商贾周旋,用缴获的金兵物资换取粮食、药材和兵器。在他的努力下,潭州城的物资储备日渐丰富,为后续的持久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金兵的败退并未让完颜宗望善罢甘休。
他退回北方营地后,日夜操练兵马,发誓要报潭州之仇。
同时,他派出密探,深入大宋境内,刺探军情、煽动叛乱。
一时间,大宋境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一些原本就对朝廷心怀不满的山贼草寇,趁机兴风作浪,烧杀抢掠,为祸一方。
徽宗听闻这些消息,惊恐万分,又动了求和的念头。
他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朝堂之上再次陷入混乱。
主和派大臣们夸大金兵的实力,渲染战争的恐怖,力主割地赔款,以求一时安宁;
而李纲等主战派则据理力争,认为此时求和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让大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双方争论不休,徽宗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左右摇摆,始终拿不定主意。
赵翊、岳飞、宋林得知朝堂上的纷争后,心急如焚。
他们联名上书,痛斥主和派的懦弱,恳请徽宗坚定抗金决心。
书中言辞恳切:“陛下,如今我大宋军民齐心,士气正盛,正可趁此良机,整军备战,收复失地。
若向金兵低头,祖宗基业将毁于一旦,百姓亦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望陛下三思!”这封上书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朝堂上引发轩然大波。主和派恼羞成怒,对三人展开猛烈攻击,指责他们拥兵自重,妄图违抗圣意。
就在朝堂纷争愈演愈烈之际,大宋边境又传来急报:金兵联合西夏,集结大军,再次南下,兵锋直指潭州。
徽宗大惊失色,慌乱之中,竟想再次禅位,逃避这如山的重压。关键时刻,李纲挺身而出,厉声劝谏:“陛下,此时国难当头,您若退位,军心民心必乱,大宋将不战自溃。
唯今之计,只有您亲率军民,抗击外敌,方可稳住大局!”徽宗在李纲的劝说下,勉强镇定下来,下令各地军队迅速驰援潭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