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且慢!”
一个清亮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众人纷纷回头。只见赵壮骑着一匹青马,风尘仆仆地闯了进来,身上还带着咸阳西市的烟火气。他翻身下马,顾不上擦汗,几步走到李大人面前,双手递上一份竹简文书。
“壮儿?你咋回来了?”赵满又惊又喜,眼眶一下子红了。
赵壮先给父亲递了个安心的眼神,再转向李大人,躬身道:“大人,小侄刚从咸阳赶回来,听闻乡邻有难,特来相帮。王二家欠的十石粮,我粮铺替他补上,这是补缴的文书和税银。”他指了指竹简上的红泥印章,“按新法第三十六条,‘瞒报者若能补缴,同伍连坐可免’,对吧?”
李大人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竹简上不仅有赵壮粮铺的印信,还有咸阳府的回执,证明他确已代王二缴足了十石粮的税。更显眼的是文书末尾附着的一张小笺——那是“市井爵”的申报回执,上面盖着咸阳府的朱印,写着“赵壮,纳税百石,拟授公士爵”。
李大人的目光在回执上停了停,又看向赵壮,神色缓和了些:“你就是赵满家的二小子?在咸阳开粮铺那个?”
“正是小侄。”赵壮不卑不亢,“大人,王二虽有错,但也是一时糊涂。他欠的粮,我已替他补上,只是这粮不能白给——”他转向还跪在地上的王二,声音严肃起来,“王二,这十石粮记在你账上,开春新粮下来,你得一粒不少地还到我粮铺。往后再敢瞒报,别说乡邻不饶你,新法也容不得你!”
王二连忙磕头:“不敢了!再也不敢了!多谢壮小哥!多谢壮小哥!开春我一定还!”
李大人看着赵壮,又看了看周围的乡邻,朗声道:“赵壮代邻补缴,又愿立契催还,既合情理,也守法度。”他把文书还给赵壮,“既有心为乡邻担责,这连坐便暂免了。只是赵壮——”
“小侄在。”
“你这‘准爵爷’可得带好头。”李大人的语气带着期许,“新法推行走的是‘民守法则,官循法理’,你既将得爵,更要知爵禄之重,往后多劝诫乡邻,守法纳税,莫再犯此等糊涂事。”
“小侄谨记大人教诲。”赵壮躬身应道。
李大人点点头,吩咐吏员:“将王二带回县府,杖二十,以儆效尤。其余人等,都散了吧,往后好生遵法,莫要自误。”说罢,带着兵卒和王二离开了。
院门口的人群渐渐散去,乡邻们走过赵壮身边时,都忍不住夸几句:“壮儿有担当!”“赵家这小子,得了爵也不忘本!”赵满看着儿子,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后只化作一声长叹,拍了拍他的肩膀。
夕阳西下,晒谷场上的豆子已经收进了仓。赵壮帮着父亲收拾木耙,赵满忽然道:“你咋知道家里出事了?”
“里正派人去咸阳报信的。”赵壮笑了笑,“我一听就赶紧回来了,爹您别担心,哥的爵禄没事。”他顿了顿,又道,“其实我这次回来,除了送申报文书,还想跟您说,这‘市井爵’不是光为了自家方便,更得帮着乡邻懂新法、守新法。就像李大人说的,带好头。”
赵满看着西边的晚霞,天边的云彩红得像火。他想起大儿子在军中的家书,想起二儿子在粮铺的奔波,想起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突然觉得,这新法就像这晒谷场的日头,虽有时烈得让人吃不消,却能把每颗豆子晒得饱满实在。
“你说得对。”赵满拿起木耙,往仓房走,“带好头,让街坊们都知道,守法不是吃亏,是为了日子能更稳当。”
赵壮跟在父亲身后,脚步轻快。他知道,这场连坐风波虽过,但新法的根,还得靠他们这样的普通人,一点点往土里扎。就像王二欠下的那十石粮,开春要还;而这新法带来的规矩,也得靠一辈辈人,慢慢记在心里,守得扎实。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