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祭祖
一场雨过后,地里的粟苗重新挺直了腰杆,渭水的水位也涨了不少。转眼就到了七月,按照秦国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赵伯家的祠堂在村子东头,是三间土坯房,里面供奉着赵家历代祖先的牌位。头一天晚上,赵伯就开始忙活起来,他把祠堂里的灰尘仔细擦拭干净,又从柜子里拿出珍藏的素色绸缎,铺在供桌上面。
“爹,俺来帮您!”赵伯的儿子赵平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提着一只刚杀好的鸡。赵平在咸阳城里做木匠,平日里很少回家,这次特意赶回来祭祖。
赵伯点点头,接过鸡,开始处理起来。他一边拔鸡毛,一边对赵平说:“祭祖是大事,不能马虎。你爷爷当年教俺的时候,说每样祭品都要摆整齐,每句话都要诚心说,这样祖先才会保佑咱们。”
赵平听着父亲的话,手里的动作也认真起来。他记得小时候,每次祭祖,父亲都会带着他跪在牌位前,教他念祭祖的祝词。那时候他不懂,只觉得跪得腿疼,现在长大了,才明白祭祖不是走形式,是对祖先的念想,是对家族的牵挂。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赵伯就叫醒了家人。他的儿媳张氏端着煮好的小米粥,孙女赵丫丫手里拿着一束刚采的野菊,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往祠堂走去。
祠堂里已经来了不少族人,赵伯的堂弟赵仲正站在供桌前,整理着祭品。“大哥,你来了。”赵仲笑着打招呼,“今年收成眼看要好了,咱们可得好好跟祖先说说,让他们继续保佑咱们。”
赵伯点点头,走到供桌前,将处理好的鸡、鱼、猪肉摆上去,又把赵丫丫手里的野菊插在供桌两边的陶瓶里。供桌中间,还放着几碗刚蒸好的粟米饭,香气扑鼻。
等族人们都到齐了,赵伯作为族长,走到祠堂中间,清了清嗓子说:“各位族人,今日是祭祖的日子,咱们对着祖先的牌位,把心里的话说说,感谢祖先的保佑,也求祖先继续护着咱们赵家。”
说完,赵伯率先跪在蒲团上,对着祖先的牌位磕了三个头。族人们也跟着跪下,祠堂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
赵伯抬起头,看着供桌上的牌位,眼眶有些发红。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来祭祖,父亲告诉他,赵家的祖先曾经跟着秦穆公打仗,立过功,是个英雄。如今自己老了,儿子也长大了,家族的香火,还在一代代地传下去。
“祖先在上,”赵伯的声音有些沙哑,“今年夏天大旱,多亏了河神降雨,地里的庄稼才有了收成。咱们赵家的人,都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没给祖先丢脸。求祖先保佑咱们,往后年年都有好收成,家人都平平安安……”
赵平跪在父亲旁边,听着父亲的话,也在心里默默地说:“祖先,求您保佑爹身体健康,保佑俺在城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保佑丫丫能好好读书……”
赵丫丫还小,不太懂祭祖的意思,她学着大人的样子,对着牌位磕了个头,然后抬头看着供桌上的祭品,小声问赵平:“爹,祖先能吃到这些东西吗?”
赵平摸了摸女儿的头,笑着说:“能啊,祖先能看到咱们的心意,也能吃到咱们供奉的东西。”赵丫丫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对着牌位笑了笑。
祭祖仪式结束后,族人们按照习俗,在祠堂外面摆起了宴席。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菜,喝着酒,聊着家常。赵平跟族人说起城里的新鲜事,赵丫丫则和几个小伙伴在旁边追着玩。
赵伯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洋洋的。他知道,祭祖不只是为了祈求保佑,更是为了让族人团聚在一起,让大家记住自己的根,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不管走多远,都不会忘了本。
就在大家吃得正热闹的时候,阿芷突然走了过来。她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放着些自己做的糕点。“赵伯,各位乡亲,”阿芷笑着说,“听说你们今日祭祖,我做了些糕点,过来给大家尝尝。”
赵伯赶紧站起来,接过竹篮,“阿芷姑娘,谢谢你啊。快坐,一起吃点。”阿芷也不客气,在旁边找了个空位坐下。
“阿芷姑娘,你一个人守着河神祠,祭祖的时候,有没有给你的父母拜一拜?”张氏看着阿芷,有些心疼地问。
阿芷点点头,“我爹娘的牌位在神祠后面的小屋里,我昨天已经拜过了。我跟爹娘说,我现在过得很好,神祠里的人都很照顾我,让他们放心。”
赵伯听着,心里叹了口气。阿芷是个苦命的姑娘,却一直这么乐观。他夹了块鸡肉放在阿芷碗里,“多吃点,补补身子。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就跟咱们说。”
阿芷笑着说了声谢谢,拿起筷子吃了起来。祠堂外面,阳光正好,风吹过院子里的老槐树,叶子沙沙作响。赵伯看着眼前的族人,看着阿芷,心里觉得踏实——有祖先保佑,有邻里互助,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