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雍将信与银票交给玄夜卫,对沈炼道:“你看,这就来了。” 沈炼道:“大人放心,玄夜卫已将此事奏报陛下,陛下说‘按律处置,不必顾忌’。” 韩雍望着窗外的流民,他们蜷缩在破庙里,靠挖野菜为生,心中一阵刺痛:“这些官员拿百姓的血汗钱行贿受贿,若不严惩,何以安民?”
肃清寇匪、查办贪官后,最大的问题是流民。两广布政司的粮仓只剩三万石粮,不够十万流民吃一个月。韩雍在衙门里踱步,案上堆着流民的诉状,上面写着 “父母饿死,孩子病重” 等凄惨字样。他想起谢渊的话 “民心是根本”,咬了咬牙,写下《借粮疏》:“请陛下暂借内帑银十万两,向岭南富户借粮五万石,先解流民燃眉之急,来年秋收后归还。”
疏章送到京师,户部尚书反对:“内帑银是陛下私库,岂能轻动?富户借粮恐引发民怨。” 谢渊却支持:“南疆是赋税重地,流民安定才能复耕,复耕才能有赋税。借粮是救急,不是施舍,可让流民签字画押,来年还粮时免一成利息。” 萧桓采纳谢渊的建议,下旨 “准借内帑银十万两,命两广富户借粮,由风宪司监督,不得强取豪夺”。
借粮的消息传到岭南,富户们却不乐意。番禺县首富赵员外召集乡绅开会:“朝廷借粮哪有还的?这是强抢!咱们不能借!” 乡绅们纷纷附和,有的甚至把粮食藏进地窖。韩雍得知后,亲自拜访赵员外,带着流民代表一起去。
“赵员外,” 韩雍指着跪在地上的流民,“他们不是要饭,是借粮。来年秋收后,连本带利还你。你若不借,这些人饿死了,谁给你种粮、织布?” 流民代表哭道:“员外行行好,借我们点粮,来年一定还!” 赵员外看着流民的惨状,又怕得罪朝廷,终是松口:“我借两千石!” 有了带头的,其他富户也陆续借粮,很快凑齐五万石。
粮食到位后,韩雍在钦州港搭起粥棚,流民们捧着热粥,泪水直流。韩雍站在粥棚前,对百姓说:“朝廷借粮给你们,是希望你们能回家种地。凡返乡者,官府给种子、农具,免赋税一年,孩子可入学堂读书。”
可流民们却不敢动 —— 有的家乡被战火毁了,有的怕回去后被贪官盘剥。韩雍让玄夜卫去各州调查,将 “可返乡” 的村庄登记造册,画成地图张贴在粥棚旁,上面注明 “村里有多少房屋、多少田地、有无贪官”。他还派官差护送第一批流民返乡,亲眼看着他们分到种子、农具,才让其他人放心。
雷州半岛的流民陈五犹豫了很久,见同乡回来报信说 “家乡的房子修好了,官差没要钱粮”,才带着妻儿上路。返乡的路上,官差帮他们推车、治病,到了村口,见新盖的茅草屋整齐排列,田埂上插着 “陈五家” 的木牌,陈五激动得跪地磕头:“谢谢韩大人!谢谢朝廷!”
到德佑三十三年春末,已有三万流民返乡,钦州、雷州等地的田野里,又响起了耕牛的叫声。韩雍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 “返乡标记”,对属下道:“流民返乡只是第一步,得让他们能活下去、富起来,才是真的复安。”
流民返乡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 有些地方官阳奉阴违,给流民的种子是发霉的,农具是破旧的。廉州知府李嵩甚至把朝廷拨的赈灾款挪去修自己的官衙,被流民告到韩雍那里。
韩雍带着风宪官亲赴廉州,看到官衙修得金碧辉煌,流民却拿着发霉的种子哭泣。他怒不可遏,当场罢免李嵩,命玄夜卫查他的账目。查出李嵩不仅挪用赈灾款,还勾结盐商走私,贪赃银两万两。韩雍将李嵩斩首示众,贴出告示:“凡克扣流民钱粮、贪赃枉法者,一律严惩不贷!”
可还是有官员顶风作案。琼州知县王全是王伦的亲信,王伦倒台后,他怀恨在心,故意不给流民分田地。韩雍得知后,让人把王全押到流民面前,让他看着流民们在荒地上刨野菜,问他:“你若饿肚子,会怎么想?” 王全低着头,说不出话。韩雍道:“你不配当父母官,革职为民,去修河堤赎罪!”
整肃吏治的同时,韩雍还在各州设 “百姓意见箱”,每天派玄夜卫开箱查看,百姓可匿名举报贪官。意见箱挂在州衙门口,钥匙由韩雍亲自掌管,谁也不敢动手脚。渐渐地,贪官少了,清官多了,流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秋收时节,南疆的田野里金黄一片,陈五种的水稻亩产达三石,比战前还多。他带着新米到州衙,想感谢韩雍,却见韩雍正在田里和老农讨论种桑养蚕的技术。“韩大人,这是我家的新米,您尝尝。” 陈五捧着米袋,激动地说。韩雍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搓了搓:“好米!看来你是个好把式。朝廷打算在南疆推广桑蚕,你愿不愿意带头?”
陈五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韩雍从江浙请来蚕农,教南疆百姓种桑、养蚕、缫丝,官府提供桑苗、蚕种,还在钦州港设 “丝绸市”,商人来收购丝绸,官府担保 “不压价、不欠款”。很快,雷州、廉州等地种起了桑树,农妇们坐在织机前,织出的丝绸又轻又软,商人争相购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