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着俩地头蛇意见不同,张书缘下意识的就看向了顾继绅。
“回禀大人,眼下我东部大军共计四万六千余人,以此兵力是足可收复我蓟镇城。可要想短时间内收复…这却不是容易之事。”
“诶,顾指挥使,本阁不是问你现状,而是你对此局有何想法?”
看了眼略微有些局促的顾继绅,张书缘就展露出了笑脸。
说实在的,若不是因为自己的话,顾继绅是做不到这个位置上的,而且他此时还没有历史中到那般经历,所以在面对这一营的兵痞时就难免有些局促了。
“既然大人如此言语,那下官便大胆一言了。据下官视之,眼下之局势,我军应先北上攻克迁西,然后在与我西部大军汇合收复我遵化坚城,如此一来便可形成一道枷锁,为袁督师谋划时辰收复我长城关隘。”
顾继绅是恭敬的开口。
“诶,顾大人,你之所言的确有理,可这漫漫战线,我军补给又做何算?”
顾继绅的话音刚一落下,一东胜左卫的参将便就迟疑的起身开口。
面对这个问题,顾继绅先是皱了皱眉,然后才开口道。
“这位将军,本官所言的确如你所说有种种弊端,可若不分散行事,那如何能锁敌于关内?大人,下官以为,我军当立即分兵行事,同时与李阁部、孙部堂两位大人沟通协调,使我三军协同作战死死咬住敌军!”
听着顾继绅的言语,张书缘就缓缓的点了点头。
其实,他的想法与顾继绅是一样的,但碍于他不懂带兵,再加上此时的通讯条件及道路状况,所以他张书缘就只能是居中查缺补漏,将具体事务交给他们来办了。
“嗯,顾大人所言有理。不过我军后勤要多多注重。”
看了眼众人后,张书缘便抛下了这句话。
见上司是要让自己等人出主意,营内的一众官兵便就思索了起来。
想了没多久,一位姓张的东胜卫游击将军便就站了出来。
“大人,后勤之事,我军可采取分粮一法,让将士们每人携带两斤米豆,如此一来便可缓解我军的后勤之事了!”
随着这位姓张的将军出言,张书缘顿时就眼前一亮。
“这是个大才啊!”
心道了一声,张书缘便果断的起身开口。
“好!张将军果然久负游击盛名,如此一来,我军后勤便可有了腾挪空间。”
张书缘仅心算了一下,便就觉的此事大有可为。
这要每人带两斤粮食,那三万人不就是六万斤粮食吗?若是省吃俭用些,吃个半个月应该不是啥大问题,而且,自己这边也不会闲着坐等大军吃空军粮的。
既然有了主意,张书缘也不废话,当即就任命这位姓张的将军为前线后勤军需官了。
……
经过简短的分粮与谋划之后,张书缘所部就分为三个部分开始行动了。
第一部分,由顾继绅的山西卫负责,从迁安城北迂回向西穿插至遵化。
第二部分,由郑崇俭率领的河南府部分卫所负责,目标挡住围堵西南边的建奴主力。
第三部分,则是由张书缘及东胜左卫与兴州右卫屯负责收复迁西城。
至于防守事务,则是经由他与钱龙锡商议交给了开平中卫所来负责。
随着大军开拔,外加张书缘的刻意宣传,不多时一条“明军降临、田产奉还”的消息就传向了四方。
当消息传入迁西城附近村落后,百姓们旋即就翘首期盼了起来。
若是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
见附近村落的百姓是通过各种方式露头,为自己引路或避开伏击。张书缘不由的就大笑着看向了天际。
他相信借鉴后世那位的路线,自己一定能救助大明,救助华夏!
时间流转,让人流连忘返。
仅用了四天功夫,张书缘便率领着一万多人分散杀到了迁西城下。
到了城下,不用细看便能发现,这城池虽然比不上京师高耸,但也不算太差,而且,此城在建奴手中的两个月里,也经过了一番布置。
这最让张书缘感觉惊骇的是,这城上居然比原先撤离时多出了十多门火炮。
见到城墙上多出了如此利器,张书缘就不由的一咬牙,只得是跟他们打消耗战了。
因为,人命始终是要比火炮贵!
大战一触即发,张书缘也没搞什么劝降,上来就先安排了七个批次的炮火攻击。
七个批次,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
而经过这一砸,迁西城上瞬间就乱做了一团,城上的建奴更是因为这密集的炮火被砸的抬不起头来,只能是借助城上的孔洞观察城下战况。
五百多枚炮弹瞬时而空,在火炮砸完的最后一轮前,张书缘便下达了军令,命令东胜卫步军前出攻击……
战场血肉横飞,哪怕是有了密集炮火的覆盖,他这边还是付出了十分高昂的伤亡。
因为攻城战,从始至终便是场绞肉机般战事,比的就是双方的人力与士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