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手指在触屏上悬了三秒,最终还是没按下去。故宫太和殿的三维模型在4K屏上泛着冷光,斗拱的榫卯结构被拆解成无数个蓝色数据点,连屋脊上那只鸱吻的裂痕都清晰得能数出纹路——这是他带领团队熬了三个月的成果,却在提交终稿前卡住了。
“周老师,再不上传,明天的全球数字遗产峰会就赶不上了。”实习生小林捧着笔记本跑进来,屏幕上弹出的邮件提醒跳个不停,“大英博物馆那边还在催我们的合作授权,说要把敦煌壁画的扫描件放进他们的线上展厅。”
老周没回头,目光仍粘在屏幕上那片虚拟的琉璃瓦上。三个月前在敦煌莫高窟,他亲眼看见修复师老李用竹刀一点点剔除壁画上的沙尘,指尖的老茧蹭过唐代的飞天衣袂时,连呼吸都放轻了。“当时老李怎么说的?”他突然开口。
小林愣了愣,翻出手机里的录音:“李师傅说,‘这些画是活的,你今天给它打光太亮,明天它就可能褪色。’”
老周叹了口气,点开文件夹里的扫描记录。最开始为了追求清晰度,团队用了0.01毫米精度的激光扫描仪,结果扫描完第285窟的供养人画像后,修复团队发现画像边缘的矿物颜料出现了细微的剥落——高强度的激光虽没直接损伤壁画,却加速了颜料层的老化。
“数字采集不能只讲技术参数。”老周把鼠标移到“伦理评估表”的栏目标题上,那是他昨晚熬夜加的新模块,“第一原则,不能以数字化的名义伤害遗产本身。”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文物局的张科长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脸色不太好看:“你们提交的《数字遗产共享协议》里,怎么没写数据使用的追溯条款?昨天有家科技公司联系我们,说想把你们扫描的三星堆青铜神树模型,改造成手游里的武器皮肤。”
老周的眉头瞬间皱紧。他想起上个月去三星堆遗址时,考古队的王队长指着刚出土的黄金面具,说:“这面具的纹路里藏着古蜀人的宇宙观,不是用来当游戏道具的。”当时他还拍着胸脯保证,数字数据会严格管控,可现在看来,光靠口头承诺根本不够。
“得加个‘用途限定’原则。”老周拿起笔在纸上写,“所有数字化成果,必须标注原始用途,修改和二次创作要经过文物所属单位的审核。”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要有追溯系统,谁用了数据、用在什么地方,都得留痕。”
小林突然插话:“周老师,昨天有个国外的研究团队联系我,说想拿我们的敦煌壁画数据做AI复原研究,但要求我们提供未公开的线稿。你说给不给?”
这个问题让老周想起去年的一件事。当时他把云冈石窟的部分数据共享给国外高校,结果对方在论文里,把中国工匠的雕刻技艺说成是“受希腊艺术影响”,气得他差点断绝合作。“数据共享不能没底线。”他敲了敲桌子,“第三原则,文化主权不能让。所有数字化成果,必须明确归属地和文化背景,不能让别人篡改历史。”
正讨论着,修复师老李突然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急:“老周,你们上次扫描的那幅《韩熙载夜宴图》,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把它做成了动态表情包,韩熙载的脸被P成了网红脸,这也太不像话了!”
老周的心沉了下去。他赶紧打开网页,果然看到那张被篡改的古画——原本典雅的仕女变成了穿超短裙的卡通形象,韩熙载手里的酒杯换成了奶茶。“这不仅是不尊重,更是对文化遗产的亵渎。”他咬着牙说,“得加第四条原则,保护文化尊严,禁止低俗化、娱乐化篡改。”
张科长也叹了口气:“现在技术发展太快,很多伦理问题我们以前想都没想过。比如上次有人用AI把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复活’,让它们跳街舞,虽然点击率高,但骂声也不少。”
老周点点头,打开电脑里的一份报告。那是他前几天做的调研,发现目前国内的数字遗产保护,只有技术标准,没有伦理规范。有些团队为了追求流量,把文物数据随意授权给商业公司;有些人为了省事,扫描时不做保护措施,导致文物受损;还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把古建筑的数字模型做得面目全非。
“伦理原则不能只停在纸面上,得有落地的办法。”老周说,“比如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所有数字化项目开工前,先过伦理关;再比如设立举报机制,发现违规使用数据的,马上叫停。”
小林突然问:“那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呢?比如去年河南暴雨,很多文物被淹,当时为了抢救数据,我们没来得及做伦理评估就扫描了,这种情况怎么办?”
老周想了想,说:“可以设个‘紧急豁免’条款,但事后必须补做伦理审查,而且紧急情况下的操作,也要以不伤害文物为前提。”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伦理不是束缚,是底线。不能因为追求效率,就丢了根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