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别急!”他把炉口对着张银票,紫光扫过,票背面的防伪暗纹“呼啦”显形——是串小算珠,颗颗清晰,“这是太后造的‘验票紫光灯’,假票照不出这纹,放心换!”
鲁直背着个鼓鼓的币袋挤进来,袋口露出的锦币边角都磨白了。
“换银票!”他把袋往柜上一倒,币“哗啦”滚出来,像堆小方块在跳,“一百两的来两张——以前驮十袋锦币去洛阳,车轴断了三次;现在揣两张票,骑匹瘦马就够,车坊的运费能省一半!”
旁边阿罗憾正用波斯文在银票背面签押,笔尖在纸页上滑得顺:“我要寄十两银票回安息,让我儿子看看大汉的纸比金子还管用。”
暮色漫过越溪时,王老实攥着刚换的五两银票往家跑,票面上的“稻穗纹”是他眼熟的锦织纹样,穗粒用银粉点得鼓鼓的,像刚灌浆的新米。
他想起上月用锦币买盐,盐铺掌柜嫌币边破,少给了半两盐,气得他骂了半天。如今这银票又轻又挺,边角尖尖的,谁也挑不出错。
他揣着票往村头的“银票便民铺”跑——铺子里的越人老妇刚学会用银票换米,正把票子压在桑皮纸账本下,账本上的越文写着“银票=三升米”,旁边画着个小小的饭锅。
桑市收摊的吆喝声里,李富贵正站在溪畔的石头上,教越人辨认银票:“看这银粉字,下雨不晕;摸这凸纹印,蹭不掉……”话音混着溪水声,像支水乡的歌谣,轻轻拍着汉越百姓的耳朵。
建章宫掌灯时,刘妧翻着李富贵快马送来的《银票流通簿》,簿末贴着阿月画的“桑市银票图”:汉女用银票换越人竹器,越人用银票换汉家桑苗,票子在中间飘着,像片会飞的桑叶。
旁边注着越文拼音:“银票比锦币好藏,越人阿婆缝在衣角都不硌,比贝壳还方便。”
陈阿娇展开新制的“银票印版”,版上刻着立体的“十二章纹”,边缘是锦缆环绕的水波纹,波里藏着颗小银票。
“哀家让少府用这版印大面额银票,”她用指腹蹭了蹭印版,“五十两、百两的,商队跨州过府,带几张就行——以前驮一车锦币,现在能驮两车货,路都走得轻快。”
卫子夫捧着《银票兑换章程》进来,册子里夹着张银票与五铢钱的兑换表,表角盖着“少府验”的朱印。
“已定好兑换率,一两银票当钱千文,跟锦币同值但更易携。”她指着表上的红圈,“蜀郡那边也开始换票了,有个老盐商说,以后不用再雇人背铜钱,省的工钱够给孙子买个银锁。”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