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段小插曲,三人又继续往原路返回,一边消食一边前往文昌门的方向走去。嬴政揣着那一袋子沉甸甸的烤串,只觉得手里像是捧了个烫手山芋,偏偏李今越和林幼微还时不时投来“饿了就吃点”的关切目光,让他哭笑不得。
路上,李今越的兴致依旧高昂,对两人说道:“咱们接下来要去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言一出,不仅是嬴政,连同天幕下各个朝代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皆精神一振。碑者,国之重器,文之载体也。其上所刻,或为经传,或为功德,或为法度,对于传承文化与追寻历史,其意义自是非同凡响。“博物馆”三字虽新奇,然“碑林”二字,足以令他们想见其规模。
“博者,多也;物者,事物也。”一位汉朝大儒捋着胡须,缓缓道,“这‘博物馆’,莫非是汇聚众多事物之地?而冠以‘碑林’二字,可见此处碑石之林立,数量之繁多!”
[碑林!听着便觉雅致!不知汇集了多少名家大作!]
[后世竟有专门收藏碑文之所,当真是对文化的重视啊!]
因为行程都是李今越定的,林幼微也笑着说道:“那就请李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博物馆吧。”
李今越挑了挑眉,清了清嗓子:“那是自然,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咱们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二年,那时候还不叫博物馆,就叫‘碑林’。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保藏唐代的《开成石经》、《石台孝经》,以及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法家的传世名碑而修建的,算下来,到现在已经有九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天幕之下,北宋年间的臣民闻言,胸膛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颜真卿和柳公权,在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后世所提及,而自己的碑刻作品被如此珍藏,脸上也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来,自己也在这青史中留下了一笔啊。
“而咱们如今的碑林呢,规模可不小,主要分了四个大的组成部分: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还有一个北区场馆。单说碑林这部分,就细分了七个主要的陈列室,还有一条墓志回廊。单是碑石收藏就有整整4000多方,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嘶——四千多方!”
天幕下的文人们听到这个数字,无不倒吸一口凉气,眼中充满了向往与陶醉。如此海量的碑石,汇聚了多少书法精粹与历史印记,若是能亲眼一见,逐一品鉴,那简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怕是穷尽一生也欣赏不完啊!
[四千余方!乖乖,这得是多少墨宝啊!]
[老夫若是能置身其中,此生无憾矣!]
然而,激动过后,一些心思活络的人也品出了一丝异样。
[等等,方才那今越姑娘是不是还说了什么?墓志回廊?]
[墓志……那不是刻在墓中,记述逝者生平之物吗?]
[收集旁人的墓志碑作甚?这……这后世子孙,就不怕不吉利?]
[还有,人家的墓志碑,怎会落到他们手上?莫不是……把人家的坟给……给刨了?!]
一时间,天幕上下议论纷纷,表情都有些古怪起来。
嬴政此刻也反应了过来,嘴角不易察觉地抽动了一下。收集别人的墓志铭,还专门建个回廊展览,这后世子孙的兴趣爱好,当真是......别具一格,不过,抛开这点小小的怪异,他对那所谓的“碑林博物馆”还是抱有浓厚兴趣的。
说话间,三人已经来到了碑林博物馆的大门前。
只见博物馆的大门设计得古朴典雅,朱红色的门扇厚重沉稳,青色的石材基座更添几分庄重。屋顶是典型的飞檐四翘结构,处处彰显着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韵味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大门之上还书写着西安碑林博物馆几个大字,光是这一手好字,便让天幕下的文人们不由的对这博物馆心驰神往。
进入大门后,李今越对着林幼微说道:“幼微,你和小政先在这边等一下,我先去检票,顺便给小政补张票。”
林幼微点了点头,牵着嬴政在一旁稍作等待。
不多时,李今越便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位身着统一制服的年轻女子。那女子约莫二十出头,身姿挺拔,面带微笑,显得十分干练,她主动向林幼微和嬴政打了招呼:“两位好,我是这里的讲解员,接下来由我为大家导览。”
嬴政打量着这位讲解员,心中不禁有些讶异。这后世的职业划分当真是细致入微,连游览古迹都有专门的讲解之人。想来,能在此地担任讲解,这位姑娘的学识定然不浅。
讲解员简单介绍了几句后,便微笑着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领着三人迈步走进碑林博物馆。
三人迈入碑林,讲解员在前引路,步伐轻快。
“三位是来西安旅游的吗?”她侧过身,面带职业的微笑。
林幼微牵着嬴政,应道:“是啊,趁着假期,来看看咱们华夏的名胜古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直播现代:生活被祖宗们围观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直播现代:生活被祖宗们围观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