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夏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于猇亭、彝陵之地,施展惊天“火攻之策”,一举焚毁蜀汉沿江七百里联营,大破刘备七十余万“复仇大军”。汉昭烈帝刘备仅以身免,在虎将赵云的拼死护卫之下,狼狈不堪地逃回白帝城,收集残兵败将,勉强据城固守。那股百战余生的“衰败之煞”与兵败如山的“绝望之气”,笼罩着这座孤城。
就在此时,奉命前往东川向诸葛亮求教营寨布置之法的侍中马良,亦是星夜兼程赶回。然,当他抵达白帝城时,所见却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大军早已溃败,御营亦已迁至永安宫。马良见此情景,只觉天旋地转,懊悔与自责之“意”如潮水般将其淹没,他恨不得以死谢罪!
入永安宫,拜见刘备,见先主面如死灰,精神萎靡,早已不复往日“帝王之威”。马良将孔明所言“火攻之险”与“连营之忌”,一一奏知先主。
刘备听罢,长叹一声,脸上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疲惫,声音沙哑地说道:“唉!朕……朕若能早听丞相与众位爱卿之良言,何至于会遭此奇耻大辱,落得如此惨败之境地!如今……如今朕还有何颜面,再返回成都,去见蜀中父老与满朝文武乎!”其“帝魂”已因这场惨败与巨大的打击而变得黯淡,仿佛随时都会消散。
当即,刘备传下旨意,便在白帝城长住下来,不再返回成都,并将原本的行馆驿站,改建为永安宫,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
噩耗接踵而至。陆续有人来报,言蜀中名将冯习、张南、傅彤、以及祭酒程畿,还有那五溪蛮王沙摩柯等人,皆在此次伐吴之战中,或力战而亡,或自刎殉国,其“忠勇之魂”虽可昭日月,然其陨落亦使得蜀汉“将星之气”黯淡不少。刘备闻听此等消息,更是伤感不已,旧疾复发,病情日渐沉重。
又有近臣谗言,奏称:“镇北将军黄权,因被吴兵截断于长江北岸,归路断绝,已率领其所部江北兵马,投降了魏国曹丕。陛下!黄权此举,乃是叛国投敌,大不忠也!理当将其留在成都的家属,尽数逮捕下狱,交由有司衙门,严刑问罪,以儆效尤!”
刘备闻言,却是微微摇头,叹息道:“黄公衡(黄权字)乃忠贞之士,其‘忠义之气’,朕素来深知。此次兵败,乃是朕指挥不当,调度失误,致使其被吴兵隔绝于长江北岸,进退无路,欲归蜀而不能,又不愿屈膝投降东吴鼠辈,故而才万般无奈之下,暂投曹魏。此乃朕之过错,是朕辜负了公衡,非是公衡辜负了朕也!又何必因此而降罪于其无辜的家属呢?”当即下令,依旧按照黄权原来的俸禄标准,供给其家属米粮用度,以养其家小,彰显其“帝王之仁”。
却说那黄权果然如刘备所料,因归路被断,又不愿降吴受辱,最终只得率领残部,渡江北上,投降了曹魏。曹魏众将引荐黄权拜见魏文帝曹丕。
曹丕见黄权来降,脸上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问道:“黄将军今既归降于朕,莫非是想效仿昔日那陈平、韩信之事,弃暗投明,在我大魏开创一番新的‘功业之气’么?”其言语之中,不无试探与招揽之意。
黄权闻言,却是伏地痛哭,悲声奏道:“罪臣黄权,深受蜀帝刘备知遇之恩,委以重任,令臣都督江北诸军,协同伐吴。不想……不想陆逊奸计得逞,我军主力惨败,罪臣亦被吴兵截断于长江北岸,归蜀之路已绝,又不愿屈膝投降东吴,受其羞辱,故而才万般无奈,前来投奔陛下。败军之将,能侥幸免于一死,已是天恩浩荡,罪臣又安敢奢望追慕上古名将之‘功业’,玷污其‘英名’耶!”其言辞恳切,充满了亡国降将的悲哀与无奈。
曹丕见黄权言辞恳切,神情悲伤,不似作伪,心中亦是颇为敬重其为人,当即便要下令,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欲以高官厚禄笼络其心。然黄权却是再三叩首,坚辞不受,只愿为一寻常降将,苟全性命即可。
就在此时,忽有近侍匆匆入殿,禀报道:“启禀陛下!有细作自蜀中火速来报,言蜀主刘备因黄权将军兵败降魏,已勃然大怒,下令将其留在成都的家属,尽数诛戮,一个不留!”
黄权闻听此言,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神色平静地对曹丕道:“陛下,臣与蜀主刘备相交莫逆,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蜀主深知臣之本心,亦明了臣今日降魏,实乃迫不得已。以臣对蜀主‘仁德之性’的了解,他绝不会因此而迁怒于臣的家小。此必是谣言,不足为信也。”
曹丕听黄权如此说,又见其神情笃定,心中亦是半信半疑。后果然证实,刘备并未诛杀黄权家属,反而厚待如初。曹丕因此对黄权的“忠义之气”与刘备的“宽仁之度”,皆是暗暗钦佩。然后世亦有史官,因黄权最终未能杀身成仁,反而降魏之事,对其颇有微词,认为其“忠义有亏”,紫阳《纲目》书法之中,亦不曾轻易饶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