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范却摇头道:“不可,不可!我素闻刘玄德乃大汉皇叔,仁德之名远播。其军师诸葛孔明,智计过人,有神鬼莫测之能,其‘心法’之术,据说能于无形中操控战局。关羽、张飞皆是‘显圣大成’的万人敌。如今领兵前来的赵子龙,当年在当阳长坂,于曹操百万大军之中冲杀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其‘常胜之意’早已名动天下。我桂阳弹丸之地,能有多少兵马抵挡?依我之见,不如早早献城投降,或可保全一方平安,免受‘战火煞气’荼毒。”
陈应却是不服,傲然道:“太守此言差矣!某虽不才,也愿与那赵子龙较量一番,看他究竟有何三头六臂!若末将不幸败阵,擒他不得,太守再降,亦不为迟!”
赵范见他执意如此,又恐违了众将士之心,引起哗变,只得勉强应允。
于是,陈应点起三千郡兵,出城三十里,列开阵势,迎战赵云。不多时,便见远处尘土飞扬,赵云率领的三千精兵已然杀到。两军对圆,陈应飞马而出,手持飞叉,厉声喝道。
赵云挺枪出马,面如冠玉,目若朗星,一身银甲在阳光下熠?生辉,周身散发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与百战百胜的“常胜之意”。他朗声喝道:“吾乃大汉皇叔刘玄德麾下牙将赵云是也!我家主公辅佐刘琦公子,同领荆州,乃奉天命,顺民心。今特来此安抚百姓,汝身为桂阳守将,何敢螳臂当车,逆天而行!”
陈应被赵云气势所慑,心中先怯了三分,却兀自嘴硬骂道:“我等只知有曹丞相,奉大汉天子诏令,何曾听过什么刘备!少在此处妖言惑众!”
赵云闻言,虎目圆睁,不再多言,大喝一声,挺起龙胆亮银枪,骤马如风,直取陈应。陈应急忙捻起飞叉招架。两马相交,不过四五合,陈应便觉对方枪法精妙绝伦,每一招都蕴含着千变万化的“意”,其“气”更是雄浑霸道,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是对手?他自知不敌,急忙拨马便走,欲要逃回本阵。
赵云哪里肯放,纵马紧追不舍。陈应眼看赵云的坐骑越来越近,心中大慌,情急之下,回头猛地掷出手中飞叉,那飞叉带着尖锐的破空之声,直取赵云面门,其上隐隐有黑色的“瘴毒之气”缠绕。
赵云冷哼一声,不慌不忙,猿臂轻舒,竟在电光火石之间探手抓住了那飞来的毒叉!随即手腕一抖,那毒叉以更快的速度、更刁钻的角度倒飞而回,直奔陈应咽喉!陈应骇得魂飞魄散,急忙伏鞍闪躲,堪堪避过。赵云的战马此时已然追到,不等陈应坐稳,赵云长臂一伸,如铁钳般抓住他的后颈,轻舒猿臂,便将他从马背上生擒过来,随手掷于地下,厉声喝令左右军士:“绑了!”
桂阳败兵见主将被擒,顿时作鸟兽散,四散奔逃。赵云也不追赶,押着陈应返回临时营寨,将其掷于帐下,厉声斥道:“无知匹夫,萤火之光,也敢与日月争辉!我念你尚有几分勇力,今不杀你,且放你回去,速速告知赵范,让他早日出城投降,莫要再做无谓抵抗,否则城破之日,悔之晚矣!”
陈应死里逃生,早已吓破了胆,哪里还敢有半句强辩,连连叩首谢罪,抱头鼠窜,逃回桂阳城中,将赵云的神威以及自己被擒的经过,对赵范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
赵范听罢,脸色煞白,连连跺脚道:“我本就主张投降,是你等偏要逞强好胜,如今碰了一鼻子灰,反倒折了我桂阳的锐气!”说罢,怒斥陈应退下,不再迟疑,当即命人备好太守印绶,只带了十数名心腹骑兵,出城径投赵云大寨纳降。
赵云听闻赵范亲自前来投降,心中亦是欣慰,亲自出寨迎接,以宾客之礼相待,引入帐中,置酒款待。酒过三巡,赵范见赵云丰神俊朗,威而不怒,谈吐儒雅,与沙场上的威猛判若两人,心中更是敬佩,便主动攀谈起来。
“赵将军,”赵范起身敬酒道,“将军姓赵,某亦姓赵,说起来,五百年前或许真是一家人。听闻将军乃冀州真定人氏,某祖籍亦是真定,算来还是同乡。今日有缘相见,实乃三生有幸。倘若将军不嫌弃,范愿与将军结为异姓兄弟,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赵云见他言辞恳切,又同姓同乡,心中也生出几分亲近之感,当下大喜,二人各叙年庚。算下来,赵云比赵范年长四个月,赵范便当即拜赵云为兄。二人既是同乡,又同年同姓,一时间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直至晚宴散罢,赵范方才辞别,返回桂阳城中。次日,赵范大开城门,恭请赵云入城安抚百姓。赵云治军严明,只带了五十名亲兵随行,余部皆在城外扎营,秋毫无犯。城内居民见赵云如此仁义,又听闻其赫赫威名,皆焚香结彩,夹道欢迎。赵云一一抚慰,颁布安民告示,尽显“仁德之意”。
安民已毕,赵范力邀赵云至太守府衙赴宴。酒至半酣,赵范又神秘兮兮地邀请赵云进入后堂密室,说是要换上佳酿,与兄长促膝长谈。赵云略感酒意,也不疑有他,便随之前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