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房间里,两个孩子已经睡着,李雪梅坐下煤油灯下纳鞋底。
80年代的农村,妇人们都会做布鞋,棉鞋,织毛衣,她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张卫国感受到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味道。
去年家家户户都通了电,用上了灯泡,可电力供应不足,三天两头停电是常见的事,所以大部分家庭还是要用煤油灯照明。
张卫国轻咳一声,对李雪梅说:“雪梅,这些年辛苦你了。”
李雪梅咬断手里的线头,转过头看向他:“卫国,你说啥呢,咱们是两口子。”
“当初嫁给你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家的情况。这些年,咱们虽然日子过得苦点,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强。”
张卫国心里暖暖的,这个女人太善良。
“雪梅,以后我会加倍对你好,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
李雪梅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从丈夫嘴里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一时间既甜蜜又辛酸。
张卫国估摸着时间不早了,催促道:”雪梅,明天还要早起干活,你快上床睡觉吧。”
李雪梅将做了一半的鞋底放进竹篮里,把桌上的油灯吹灭,脱鞋上床。
黑暗中,张卫国听着她和孩子们平稳的呼吸声,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张卫国起来的时候,李雪梅已经在煮粥了。
不是农忙时节,早餐要么煮杂粮粥,要么煮绿豆粥。
粮食产量不高,除了上交公粮之外,还要用粮食换钱,能留下自己吃的口粮也只是刚刚好。
张卫国简单的洗漱过后,他背上竹筐,提着砍刀去了村头的竹林。
在竹林里忙了半小时,张卫国将满满一筐的竹子背回了家。
妞妞和狗蛋已经起床,妞妞在村里读一年级,每天早上吃完粥,就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学。
看到张卫国回来,两个孩子围了上来,亲热的喊他洗手吃粥。
一家人吃过早饭,妞妞背着李雪梅给她缝的小布书包去了学校。
李雪梅笑着说:“卫国,我去田里除草,你带着狗蛋。”
狗蛋拿了一个小板凳,乖巧的坐在张卫国身边:“娘,我在家里帮爹做毫子,然后捕好多膳鱼。”
李雪梅拍拍他的脑袋,笑着出门了。
张卫国先用廉刀将竹子劈成两半,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剖出来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
接着将篾片编成椭圆形的框架作为笼身的基础,再在两端分别安装逐渐变细的部分,形成入口和出口的形状。
做好笼身后,再把竹篾通过细绳固定在骨架上,从笼身的一端开始,围绕骨架进行编织。
这些都是精细活,一不小心很容易被竹篾划伤手。
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张卫国都在做相关的准备。
看看太阳,张卫国知道接近12点了,有了钱他得买两快手表,自己和媳妇每人一快,不然看天做饭实在不方便。
80年代,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被称为”三转一响,”几乎是城市青年结婚的标配。
收音机相对便宜一些,一台四管半导体收音机,需要32元。一台永久牌自行车要180元,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需要175元,海欧机械表也要168元左右。
而且这是一个凭票买东西的年代,不仅要有钱,还要有票,在农村能置办齐这些东西的都是有钱人家。
张卫国和李雪梅结婚的时候,家里根本没钱,只给了李家30元彩礼钱。
这两年他们养猪,卖鸡蛋,卖粮食的钱,只够盖这间房子,和置办一辆二手自行车。
等有了钱,张卫国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李雪梅补齐三转一响,这些年她跟着自己吃了不少苦。
张卫国从坛子里抓了一把腌好的酸菜,然后去菜园里摘了几个青辣椒,一把空心菜。
刚到菜园里,系统声音又提醒他,辣椒3元/斤,空心菜3元/斤,西红柿2元/斤。
为了尽快让系统早点升级,张卫国卖了一斤辣椒,一斤空心菜,一斤西红柿,得到了八张1元纸币。
不是他不想多卖一些给系统,而是家里种的菜不多,明显少了李雪梅容易发现。
等李雪梅和妞妞回到家时,张卫国已经把饭菜做好了。
一道猪油炒空心菜,一道青辣椒炒鸡蛋,再加上干辣椒炒酸菜,看着便让人食欲大增。
妞妞吸了吸鼻子,对李雪梅说:“娘,我爹做的菜真香。”
狗蛋早就守在饭桌边上,眼巴巴的盯着碗里的鸡蛋。
李雪梅洗净了脸和手,笑着说:“你爹做菜放这么多油,当然好吃。”
张卫国盛了饭,招呼大家坐下,一家四口便开始吃午饭。
吃过饭,李雪梅一边洗碗,一边对张卫国说:“卫国,咱家的鸡蛋还要留着卖钱给妞妞攒学费,明天就别吃了吧。”
妞妞和狗蛋两人的大眼睛,瞬间望向张卫国。
张卫国一阵心酸,只是几个鸡蛋,孩子都吃不上,他这个当爹的太失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1985:15天赚了30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1985:15天赚了30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