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写有三吏三别的《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的诗句。
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至于潼关的名字,倒是以水得名。《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
徐霞客不必细翻《水经注》就知道,潼关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如此重要的地点如果郦道元都没有记录全,那么他这本书也就没什么价值了。所以他到潼关,不过是前往洛阳的一个中间站而已。他骑着一匹马,又拉着一匹马,两匹马都是马氏马场的好马,一路前行,九十里路,不到一天时间已经抵达。进入潼关时,还不到申时。
徐霞客看看天色尚早,不由得就想游一游潼关的风景,只是这一带论起风景来却没什么好看的,只有一个太子坟。于是他问明方向,就纵马向太子坟而去。
太子坟的由来是在唐代。相传武则天主持朝政,将中宗皇帝李显贬为卢陵王流放房州。
李显一行从长安越秦岭、过驿栈到陕南。从安康至房州的旧官道上,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食宿困难。
途经女娲山时,车马劳顿的他们慕名投宿女娲庙,准备休整数日。没想到途中感染伤寒,李显在庙里一病月余未愈,幸得一小和尚鞍前马后日日伺候起居,天天照顾饮食,事事无微不至,李显方才康复后继续启程前往房州。李显为感谢小和尚,临行前将其收为义子暂留庙中。
李显赴房州后一些时日,蓦然接到圣旨,诏其回宫封为太子。回去的时候李显未经平利取道岚皋。李显后来登基称帝,虽朝务缠身却未忘昔日有恩于己的小和尚,差人快马前往女娲山,诏义子小和尚进宫受封。遗憾的是李显离庙后,小和尚染疾而终。李显遂下诏受封小和尚为皇太子,遵从僧人习俗就近厚葬,故此坟得名“太子坟”。
《新唐书》“则天皇后”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光宅元年二月,废皇帝为卢陵王幽之……圣历元年三月,召卢陵王于房州,卢陵王至自房州……立卢陵王显为皇太子……”又在“中宗”一章中记载:“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又于房州。圣历二年复为皇太子。”平利是去房州的必经之地,汉白官道途经女娲庙。史记李显的这些经历与“太子坟”的来历相印证。
“太子坟”独居潼关的女娲山之巅,徐霞客在山下寄存了马匹,漫步而上。那女娲山并不高,不一时就到了。徐霞客细看过去,只见这坟的占地规模、形状也与当地丧葬习俗迥然不同。一般而言,当地的坟场占地略大于一张床位,坟头状为大小头,即头大尾小、头高尾低。而“太子坟”成周长约十丈、高约两丈的半圆型,周围用青石砌成,上覆黄土,倒也很是独特。只是,坟毕竟是坟,这坟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霜,已经破败不堪,周围又少游人,徐霞客看着这坟也没什么意思,于是转身下山。
下得山来,已是酉时,徐霞客见路边有一个很整洁的饭馆,于是走了进去,打算吃些东西充下饥,休息一晚,明日就离开潼关奔芮城。进了饭馆,却见里面已经坐了三个人,其中两人背对自己,一人面向自己。那背对自己的两人从衣衫上看明显的很华贵,但又有区别,看起来是一主一仆,而且那主是个年青女子,面向自己的人却粗手大脚,粗布短衣,一看就是本地农夫。
徐霞客本想找个桌子坐下,但看着那女子的背影,却感觉着十分的熟悉,一时有些犹豫。那女子和身边的仆人听得身后有脚步声,也回头来看,三个人同时“啊”了一声。
这女子原来是江小玉,而那仆人,自然就是赵大了。
“你怎么会在这里?”江小玉和徐霞客同声发问。
江小玉咯咯一笑,对徐霞客说道:“你先不要说话。我来说,我来潼关玩儿来啦,潼关的太守是我爹爹的好友,我是昨天到的,要在这里好好儿的玩儿几天呢。你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地玄门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地玄门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