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温如霜和风痕正在基地查看甘蔗长势,突然看到远处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是县农业局的张局长。“温博士、风工程师,你们这基地做得好啊!”张局长握着他们的手,“我们刚看了检测报告,你们的甘蔗含糖量高,还没有农药残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县里打算把你们的模式在全县推广,还要申请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风痕打开手机上的管理系统,给张局长展示:“现在基地有50亩甘蔗,12个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我们还开发了‘溯源码’,消费者买糖龙时扫码,就能看到甘蔗是谁种的、怎么种的,从田间到成品全程透明。”
温如霜从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糖龙生态原料种植手册》,封面上印着双生谷的蔗田:“这是我们整理的种植方法,结合了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打算免费发给农户,让大家都能种出好甘蔗。”
张局长翻着手册,频频点头:“好!你们这不仅是种甘蔗,是把非遗传承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了,值得推广!”
转眼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双生谷的蔗田里一片忙碌。阿桂拿着镰刀,砍倒一根粗壮的甘蔗,剥掉叶子,递到温如霜手里:“温博士,你尝尝,这甘蔗比往年甜!”温如霜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风痕拿着手机,对着甘蔗上的溯源码扫了扫,屏幕上立刻显示出:“种植户:阿桂,种植时间:2024年3月,施肥:农家肥+紫云英,灌溉:智能滴灌,检测报告:合格。”
“走,我们去熬糖房!”温如霜拉着风痕,往村里的老熬糖房走去。老匠人阿松已经生好了火,一口大铁锅架在灶上,锅里是刚榨好的蔗汁,正冒着热气。“用新基地的甘蔗熬糖,看看怎么样!”阿松说着,拿起长勺,搅动着锅里的蔗汁。
蔗汁在铁锅里慢慢浓缩,颜色从浅黄变成深褐,甜香弥漫在整个熬糖房。阿松不时用勺子舀起蔗汁,滴在冷水中,观察糖的凝固度——这是老匠人传了几代的“看糖法”。“好了!”阿松大喝一声,把锅里的糖浆倒进铺着油纸的木模里,模具是风痕用3D打印的,刻着传统的龙纹,却比手工模具更精准。
糖浆在模具里慢慢冷却,风痕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上传到糖龙传承团队的官网。温如霜则在一旁给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这糖龙的原料,来自双生谷的生态基地,用老法子种植,智能技术灌溉,所以又甜又健康。”
孩子们围着模具,好奇地看着糖浆变成栩栩如生的糖龙。一个小男孩举起手:“温阿姨,我以后也要种甘蔗,做糖龙!”温如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啊,等你长大了,我们的基地会越来越好,糖龙也会传得越来越远。”
傍晚,夕阳洒在双生谷的蔗田上,金色的光落在滴灌带上,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温如霜和风痕坐在熬糖房的门槛上,手里各拿着一根刚做好的糖龙,甜香在舌尖萦绕。“你看,”温如霜指着远处的蔗田,“明年我们把基地扩大到200亩,再种上传统的‘果蔗’,用来做可以直接吃的糖龙。”风痕点点头:“我打算升级灌溉系统,加上AI预测功能,根据天气预报自动调整浇水时间,更省水。”
阿松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用新糖做的小糖龙,递给他们:“用你们的甘蔗熬的糖,甜!这手艺要传下去,就得像你们这样,守住根,再添点新东西。”
温如霜接过小糖龙,龙身上的鳞片清晰可见,阳光照在糖上,泛着温润的光。她忽然明白,生态基地不仅是种出好甘蔗,更是守住了糖龙技艺的“生态”——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与技艺相融,就像这甘蔗,扎根在泥土里,吸收着阳光雨露,才能熬出最甜的糖,才能让糖龙的故事,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又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夜色渐浓,熬糖房的灯光亮了起来,映着窗外的蔗田,也映着三人脸上的笑容。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们拿着糖龙,在田埂上奔跑,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这片孕育着甜蜜与传承的土地上。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