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要稳,心里先要有龙的样子。”张师傅握住她的手,带动着画了个流畅的弧线,“你看,龙脖子得像弓一样有张力。”温热的糖稀落在纸上,散发出焦糖的甜香,晓雨忽然觉得,这比吃更让人满足。
隔壁的体验室里,李阳正对着竹篾骨架发愁。他被分到制作糖龙的支撑结构组,竹条在手里软塌塌的,怎么也弯不出想要的弧度。“别用蛮力。”穿蓝布衫的阿姨走过来,指尖在竹条中间轻轻一捏,原本僵硬的竹篾竟顺从地弯成了优美的S形,“竹有竹性,得顺着它的纹理来。”
阿姨是张师傅的女儿张岚,主攻糖龙的创新设计。她给李阳看手机里的照片:有的糖龙结合了动漫造型,有的在传统龙身里藏着星座图案。“去年有个学生,给糖龙加了LED灯串,晚上看像条夜光龙。”她眼里闪着光,“传统不是老古董,得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才行。”
午休时,晓雨在院子里遇见了正在写生的李阳。他的画本上已经勾勒出十几幅龙的草稿,有张速写里的糖龙正从书卷里探出头,龙尾还缠着几支毛笔。“这是我想的‘文曲龙’。”李阳有点不好意思地合上本子,“觉得糖龙也能和我们课本里的知识结合。”
晓雨忽然想起自己书包里的语文课本,里面刚学过《画龙点睛》的故事。“我觉得可以在糖龙眼睛上用彩色糖稀。”她认真地说,“就像课文里说的,点了眼睛龙就活了。”
阳光穿过石榴树,在两人脚下投下晃动的光斑。他们都没注意到,走廊拐角处,张师傅正欣慰地看着这一幕。
第三章:联盟的构想
体验活动结束后,晓雨成了班级里的“糖龙专家”。课间总有同学围着她,听她讲张师傅熬糖时如何掌握火候,讲糖龙从竹篾骨架到糖衣成型的十二道工序。班长提议:“咱们成立个兴趣小组吧,说不定能请张师傅来教我们。”
这个想法很快传到了校长那里。周一的教职工会上,校长翻看着体验活动的照片:“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他指着照片里晓雨专注熬糖的样子,“我在想,能不能把糖龙技艺引进校园课程?”
教美术的周老师眼睛一亮:“我觉得可行。糖龙制作涉及绘画、雕塑、民俗知识,正好能和多门学科结合。”但体育老师有顾虑:“咱们学校经费有限,糖稀、竹篾这些材料不便宜,长期开展怕是有困难。”
类似的讨论也在仪陇中学进行着。李阳把绘制的糖龙设计图贴在教室后墙,引来不少同学围观。王梅老师把这些创意整理成提案,在教研组会议上提出:“现在提倡跨学科融合,糖龙文化完全可以作为载体,比如历史课讲龙图腾演变,化学课分析糖稀结晶原理。”
几天后,县教育局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各校负责人和文化部门代表。张师傅特意带来他珍藏的百年糖龙模具,铜制的龙鳞纹路在灯光下依然清晰。“上个月的体验活动,来了两百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中途离开的。”他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模具,“但光靠基地的力量,能接触到的孩子太少了。”
教育局王科长推了推眼镜:“我有个设想,能不能成立一个‘糖龙文化教育联盟’?”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初步方案,“由传承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各学校共享课程资源,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这样既能降低单个学校的成本,又能形成规模效应。”
实验小学的校长立刻响应:“我们可以负责编写低年级的普及教材,用漫画形式讲糖龙故事。”仪陇中学的代表接着说:“高中部的信息技术课,可以尝试用3D建模还原糖龙制作过程。”张师傅激动地站起来:“基地愿意每周派师傅到各校轮训,还能提供材料采购渠道,降低成本。”
讨论从下午持续到黄昏,窗外的梧桐树影渐渐拉长。当王科长在白板上写下“糖龙文化教育联盟”几个字时,在场的人都感觉到,一个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计划,正在悄然成型。
晓雨和李阳再次相遇,是在县图书馆的少儿区。两人同时伸手去够那本《中国龙文化图鉴》,指尖相触时都愣了一下。“你也在查资料?”李阳笑着把书让给晓雨。
“我们老师说,可能要开糖龙兴趣班了。”晓雨翻开书,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商周时期的玉龙造型,张师傅说他设计传统糖龙时,就参考过这个弧度。”李阳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我们班在讨论校际交流,比如举办糖龙设计比赛,你们小学组可以和我们中学组结对子。”
夕阳透过窗户,在书页上投下温暖的光晕。两个年龄相差三岁的孩子,因为同一份热爱,叽叽喳喳地规划起未来的活动,他们的笑声惊动了趴在书架上打盹的猫咪。
第四章:联盟成立
十二月的第一天,仪陇县文化馆门前挂起了鲜红的绸带。“糖龙文化教育联盟”成立仪式在这里举行,全县八所中小学的师生代表站满了庭院。晓雨作为学生代表,特意穿上最整洁的校服,胸前的红领巾被风吹得微微飘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