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小平津北岸烟尘漫天而起,一面绣着“上党太守张”字大旗在风中猎猎招展。
穆顺眼尖,一眼瞧见,顿时大喜过望。
他扯着嗓子高声喝道:“主公来了!咱们的援军到啦,杀呀!”
上党和太原的兵马们听了,纷纷回头张望。
只见远处黑压压正疾驰而来的援军,果真是上党张扬亲自率领的大军。
他们顿时兴奋得嗷嗷直叫,扯着喉咙大喊:“援军来了!”
“援军来了!”
声音此起彼伏,响彻战场,极大地振奋了己方士气。
刘昆看得真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
张扬大军来得正是时候,犹如一场及时雨。
再看牛辅,原本还心存着一丝扭转战局的幻想,此刻犹如泡沫般瞬间破灭。
他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援军,长叹一声,满脸的不甘与无奈。
而陷入苦战的西凉军士兵们,见敌方又来了援军,原本就低迷的士气彻底崩溃。
他们吓得肝胆俱裂,纷纷丢盔弃甲,开始成群结队地四处逃窜。
原本整齐的阵型早已不复存在,战场上只剩下一片混乱与恐慌。
牛辅满心痛苦地望着自己那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的军队,心中犹如被刀割一般。
他再瞅瞅对面士气高昂、越战越勇的敌军,以及正快速逼近、即将抵达战场的敌人援军,只觉得满心的无奈与绝望。
他紧握佩剑,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但大势已去,继续打下去,西凉军必将被全歼。
万般无奈之下,牛辅只能带着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灰溜溜地且战且退。
最终,他带着少数心腹西凉军,狼狈不堪地爬上渡船,缓缓撤向了洛阳南岸。
张扬来到这如修罗场般的小平津北岸渡口,眼前的一切让他对刘昆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深知,今天要不是刘昆慧眼识破了牛辅的诡计,巧妙设伏,大败西凉军,后果不堪设想。
倘若今天不是刘昆,他们这五万联军被这三万精锐西凉军从背后突然袭击,猝不及防之下,只怕是要全军覆没了。
而如今,两万太原、上党联军竟然一举击败了牛辅率领的三万精锐西凉军。
自身损失不过四五千,这显然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啊!
随后赶到的王匡,有些羞愧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今天要不是刘昆,他河内郡恐怕就要遭殃了!
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面对现实,他也不得不拉下脸面,向刘昆抱拳道:“某错怪了孟光贤弟,险些误了大事呀!”
刘昆微微一笑,抬手轻轻一摆道:“无妨!公节兄不必放在心上,如今还是赶紧差人向盟主报捷吧!”
王匡点了点头,北线战场的这一场大胜,势必要对整个战局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对于久攻不下虎牢关的关东联军来说,这也是一场来之不易的大胜。
果然,收到河内北线联军大胜的消息之后,虎牢关下连日攻打失利、士气低迷的关东联军,顿时军心大振,无不精神振奋。
袁绍高坐盟主宝座,放眼看向帐中众多的关东诸侯,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止不住。
这场大胜来得实在及时,犹如久旱逢甘霖。
虎牢关久攻不下,联军士卒死伤惨重,士气低落。
而南线的袁术在轩辕关同样进展艰难,不得寸进,竟还厚颜无耻地来请援兵。
虽说关东群雄表面上不说,但脸上对他这个盟主隐隐流露出的质疑,袁绍心中一清二楚。
倘若再没有丝毫起色,只怕他这个盟主的位置也坐不稳了。
恰好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小平津渡口大捷的消息送到众人手中。
所以,袁绍满脸的得意再也掩饰不住,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关东群雄更是议论纷纷,不住口地赞叹这场大胜。
唯有曹操在看完报捷之后,唤过使者,详细询问起了大战的每一个细节。
当他听到王匡中了牛辅的调虎离山之计,一意孤行地要将全部兵力赶往平阴渡口时,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而后听说刘昆极力主张在小平津设伏,反被王匡拿出主将的身份强行压制时,曹操不禁眉头紧蹙。
最后,听闻刘昆率部留在了小平津,张扬也留下一万人马。
趁着西凉军渡河时,采用“半渡而击”的战术,一举大败西凉军,曹操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赞许之色。
“半渡而击”的战术,最早在《孙子·行军篇》中就被提及。
其精髓在于,当敌人有一部分已上岸,另一部分还在渡河时。
此刻敌方首尾难以相顾,队伍混乱不堪,正是我方发动攻击的最佳时机。
若能抓住这个时机,在敌军航渡、换乘之际,或在其进到距岸较近时,给予对方猛烈打击。
将敌军歼灭于近岸或者水中,就能成功破坏其进攻企图。
一旦让敌军全部渡河站稳脚跟,再想取胜就困难重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