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未理会解缙的喜悦,稍作停顿后继续说道:
“另外,我还打算编纂一本字典。
你素有‘三百年来读书最多之人’之称,想必熟知的汉字数量不少,所以希望你能收集古今所有汉字,编撰成一部详尽的字典。
可用六十三个汉语拼音分类,或如《说文解字》般依偏旁部首排列,让人能够快速找到每个字在字典中的位置,并准确解释每个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共设540个部首,收录9353个字,另有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总计字。
既然朱瞻基推出了汉语拼音,自然不会忽略字典的重要性。
他深知字典对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作用,它几乎是每位学子必备的工具。
无论是查找生字还是理解意义,字典都是不可或缺的助手。
比起将来交给他人处理,朱瞻基更倾向于亲自将此事交给解缙去做。
毕竟一个人读过三百年的书,既然识得那么多字,那就不该白白浪费了。
听闻朱瞻基的话,解缙的眼眸再度闪烁光芒,丝毫不觉得自己成了被人驱使的工具,反而满心欢喜。
编写汉语拼音教材已然足以让他名垂青史,若再加上一本字典,解缙几乎能预见,一旦这些东西传播开来,他的声望将达到怎样的高度。
他仿佛已经看见自己走出诏狱那天,天下学子蜂拥而至、夹道欢迎的情景。
想到这里,解缙不禁激动得面颊泛红,连忙向朱瞻基深深一拜道:
“臣解缙叩谢太孙殿下厚恩!”
“厚恩?”
朱瞻基对解缙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困惑,
他原本只是吩咐完任务,计划等这位三百年来最博学的人完成拼音与字典后,再提醒祖父关于解学士还健在的事。
看到解缙这般感恩戴德的模样,他先是一愣,随后恍然大悟,稍作思忖便明白了缘由。
朱瞻基嘴角微扬,看着兴奋不已的解缙,漫不经心地道:“不必如此客气,不过是些虚名罢了!”
也不知等爷爷想起他时,他还是否这般雀跃。
朱瞻基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这个启蒙教材。
事情安排妥当后,朱瞻基示意解缙退下。
正当他准备离去时,张懋忽然前来,递上一封密函,说道:
“太孙殿下,这是锦衣卫从大同刚送来的消息。”
朱瞻基接过密函,单凭来自大同的内容就能猜到多半是爷爷那边的消息,于是打开密函。
张懋在一旁解释道:
“五日前,皇上命云南方面召回锦衣卫指挥佥事塞哈智返回京城接任指挥使之职。”
提到塞哈智接任指挥使一事,张懋神色如常,毫无失落之情。
他对这一结果早有心理准备,当初朱瞻基让他暂代此职时就已告知过他。
他亦清楚自己不可能永远占据这个位置。
锦衣卫的职位虽挂在他名下,但他出身勋戚,仅此而已,若想真正掌控锦衣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更关键的是,太孙殿下正筹备幼军,他内心更渴望加入其中。
毕竟身为武将,他对战场的期待远超其他。
朱瞻基听完张懋的解释,看完密报后略作沉思。
他对塞哈智并不陌生,此人并非汉人,而是蒙古族。
提到塞哈智,就不能不提他的先祖赛典赤,后者在元朝初期便被授予云南首任平章政事之职,其后代在云南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而塞哈智正是赛典赤的第七代后裔。
尽管历史中对塞哈智并无太多记载,但他却是锦衣卫成立以来首位得以善终的指挥使。
锦衣卫首任指挥使毛骧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以平息众怨;第二任蒋瓛则因泄露蓝玉的机密而被杀;锦衣卫后来被废除,直到朱棣复建时才有了纪纲,但他的结局也尽人皆知。
可以说,凡是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人,几乎都难逃一死。
然而,这一命运在塞哈智这里发生了转折。
朱瞻基虽然从历史中得知对塞哈智鲜有记载,但这反而让他隐约意识到,塞哈智或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加之祖父曾明确表示让朱瞻基暂时代管锦衣卫,此时派来一位与他争夺权力的人显然不合常理。
经过短暂思考,朱瞻基已然揣摩出朱棣的意图。
祖父绝不会随意提拔一名蒙古人至如此高位,原因很简单:塞哈智虽非汉人,但锦衣卫成员多为汉人。
塞哈智的到来并不会对锦衣卫的实际运作产生太大影响,却能有效监督锦衣卫的行动,同时确保朱瞻基在锦衣卫中的权威不受威胁。
或许祖父早已预见他将组建幼军,而张懋这样的角色也无法长期驻留锦衣卫,因此特意调来了塞哈智。
想到这些,朱瞻基心中释然。
在他看来,锦衣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报收集能力和诏狱权力上,至于谁担任指挥使,是否完全听命于他,并不影响他的整体布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