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婆婆已经烧开了水,提来一壶沸水放在炉上:“要不要加些蜂蜡?上次你做药膏就加了,敷在身上软软的,还不容易干。” 苏瑶点头:“正有此意。蜂蜡要选黄蜡,先熔化成液体,再和药泥搅拌均匀,这样药膏才能成型,保质期也更长。”
李墨连忙帮着取来蜂蜡,赵生则在小锅里倒了些香油。苏瑶将药泥倒进锅中,用竹铲不停搅拌,药膏在热油中渐渐融化,颜色变成了深绿色,药香也愈发浓烈,顺着敞开的木门飘出药庐,引得路过的孩童驻足张望。“火候要小,不能烧开,不然药性就散了。” 苏瑶边搅拌边说,竹铲在锅中划出细密的纹路,药膏渐渐变得粘稠起来,冒着细小的气泡。
阿竹站在一旁,认真记录着药膏的制作步骤:“陈艾、桂枝研磨成粉,加新鲜鱼腥草汁拌匀,入香油、蜂蜡小火熬制,搅拌至粘稠。” 她的炭笔在纸上飞快游走,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的本子上,将 “药膏制作” 四个字照得格外清晰。
约莫一刻钟后,苏瑶关火,将药膏倒进瓷罐中。药膏呈深绿色,质地细腻光滑,散发着浓郁的药香,让人闻着都觉得安心。她待药膏稍稍冷却,用干净的竹片取了些,轻轻敷在张伯的膝盖上。“敷上后用纱布缠好,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苏瑶叮嘱道,“每日换一次药,三天后再来复诊,应该就能消肿了。”
张伯试着活动了一下膝盖,果然觉得比之前轻松了不少,连声道谢:“苏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这药膏敷在身上暖暖的,一点都不疼。” 苏瑶笑着摆手:“这都是药材的功劳,艾草温经,桂枝通脉,鱼腥草清热,三者合用,正好对症。”
阿石还没走,见状忍不住道:“苏大夫,下次采鱼腥草我多采些,您要是做药膏也够用。” 苏瑶点头:“那便多谢了,不过要记得晨露未散时采,那时的鱼腥草汁最足。” 阿石连忙应下,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
药庐里,石臼还放在矮桌上,残留的药香与新熬的药膏气息交织在一起,愈发浓郁。阿竹看着瓷罐中细腻的药膏,想起苏瑶研磨时专注的神情,忽然觉得这小小的药膏里,藏着的不仅是药材的功效,更是医者的匠心与责任。她低头看着本子上的笔记,指尖抚过 “气能载药”“火候宜小” 等字样,心中对医术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蝉鸣依旧在药庐外回荡,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瓷罐上,将药膏的影子拉得很长。阿竹知道,今日学到的不仅是药膏的制作方法,更是对待药材的用心与对待患者的诚心。这份匠心与诚心,会像药庐里的草木香气一样,在她心中久久萦绕,指引着她在学医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研磨药材需顺时针用力,力度要均匀,这样药粉才能细腻,药效才易发挥。” 苏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素白道袍的袖口沾了些许药粉,淡青色的药草纹样被衬得愈发清晰。阿竹主动上前:“苏大夫,我来试试吧。” 苏瑶让开位置,在一旁指导:“手腕用力,不是手臂,对,就是这样。”
待药粉研磨好,苏瑶取来黄酒,缓缓倒入石臼中搅拌:“黄酒性温,能助药力渗透肌肤。若是湿热病症,便要用米醋调和,取其收敛之性。” 她将调好的药膏敷在张伯膝盖上,用纱布仔细包扎好,“明日换药时记得观察皮肤,若有发红瘙痒,便要减少药量。” 张伯连连应着,眼中满是感激。
夕阳西斜时,众人终于散去。阿竹抱着记满笔记的本子,脚步轻快地往家走;两个少年拿着苏瑶赠送的草药标本,兴奋地讨论着;陈婆婆帮着收拾好药柜,临走时还不忘叮嘱苏瑶按时吃饭。医馆里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苏瑶和张伯。张伯喝了杯温水,轻声道:“苏大夫,您这是想把医术传给大伙儿啊。”
苏瑶擦拭着紫檀木脉枕,指尖抚过上面的纹路:“师父当年便是这样教我的,医术本就该在山野间流传。山里路远,万一有个急症,乡亲们能自救总是好的。” 她望向窗外,夕阳为山野镀上温暖的光晕,田地里的村民们正陆续归家,炊烟袅袅升起,与山间的云雾交织在一起。
张伯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苏瑶的师父也是这样,在诊桌前教年轻的村民识药辨脉,阳光落在师父的道袍上,与如今苏瑶身上的光影重叠在一起。他轻轻叹了口气:“您师父要是还在,看到您这样,定会很欣慰。”
苏瑶拿起桌上的医书,书页间的紫苏叶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她翻开书,师父留下的批注映入眼帘:“医者,既要懂药性,更要懂人心。” 她嘴角扬起淡淡的笑容,眼中满是坚定。月光渐渐爬上窗棂,与灯光交织在诊桌上,紫檀木脉枕在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药香萦绕在空气中,带着传承的温度。
她知道,这缕药香不仅要萦绕在医馆里,更要萦绕在每个山民的心中。或许未来的某一天,阿竹会接过她的石杵,或许那两个少年会带着医术走出大山,或许陈婆婆能教会更多人辨识草药。而她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这片山野,守着这缕药香,更守着这份医术传承的火种,让温暖的味道与希望一同,在时光里永远流淌。诊桌一角的铜炉里,新添的艾草正缓缓燃烧,青灰色的烟丝袅袅升起,与窗外涌入的松涛气息缠绕在一起,为这方传承之地镀上了一层温润的底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女的大唐恋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女的大唐恋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