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如那丫头,从小就有大志向。”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她总说,要让所有受苦的人都能看到光明。”笔记本里,一篇名为《致未来的你》的文章让苏晴和小林深受触动。沈清如在文中写道:“若你正读着这些文字,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记住,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无数人用生命争取来的权利。”
特展区开放当天,南京城银装素裹,黎明小学却热闹非凡。展厅内,沈清如的手稿、日记、照片被精心陈列,还有孩子们绘制的“我心中的沈清如”主题画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沈清如的照片前驻足良久,泪水打湿了脸颊。苏晴上前询问,老奶奶哽咽着说:“我是清如儿时的玩伴,当年她突然消失,我找了她一辈子……”
就在这时,展厅外传来一阵骚动。一群身着军装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们是某部队的新兵,专程来黎明小学接受红色教育。一位年轻士兵站在沈清如的日记前,轻声朗读道:“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依然选择前行。”朗读声在展厅内回荡,不少参观者都红了眼眶。
傍晚,视察工作结束后,领导们与苏晴、小林进行了座谈。“你们做的事意义重大,”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红色教育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明白,自己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座谈会结束时,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校园里的栀子花树被白雪覆盖,却依然挺立。
深夜,苏晴和小林再次来到校史馆。展厅的灯光下,沈清如的照片泛着柔和的光芒,仿佛在凝视着他们。“你说,沈清如能看到现在的一切吗?”小林轻声问。苏晴伸手抚摸着展柜,“她一定能看到。你听,”她突然侧耳,远处传来新年的钟声,“这钟声,就像无数个沈清如在诉说,在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雪越下越大,黎明小学的校园渐渐被白雪覆盖,却掩盖不住那一抹抹鲜艳的红色——墙上的标语、孩子们的红领巾、展厅里的旗帜。这些红色,是信仰的颜色,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就的希望。而沈清如的故事,也将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在岁月的长河中,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
第十八章:永恒之光
春回大地,南京城的栀子花次第绽放,黎明小学的校园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苏晴站在新落成的“星火广场”中央,看着孩子们围绕着沈清如的铜像嬉戏,铜制的花瓣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将那段峥嵘岁月永远凝固。
这天清晨,校门口突然来了一辆黑色轿车,一位身着中山装、气度不凡的老者在随从的搀扶下缓缓下车。他径直走向苏晴,目光在沈清如的铜像上停留许久,眼眶渐渐湿润:“我终于找到你了,清如……”老人颤抖着声音,从怀中掏出一枚泛黄的信封,“这是七十多年前,她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
苏晴小心翼翼地接过信封,展开信笺,沈清如清秀的字迹跃然纸上:“明远兄,若此信抵达时我已不在,望你继续守护我们共同的信仰……”原来,这位老者竟是周明远的胞弟周明志。多年来,他辗转海外,始终保留着这封珍贵的信件,如今终于有机会将它带回沈清如奉献一生的土地。
“哥哥临终前,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来南京。”周明志抚摸着铜像,“他说,清如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苏晴深受触动,当即决定将这封信纳入校史馆,让更多人感受那段跨越时空的革命情谊。
与此同时,小林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医疗记录。原来,沈清如在潜伏期间曾多次因过度劳累病倒,但每次都坚持工作。其中一份诊断书上,医生用红笔批注:“患者长期接触化学药剂,身体已严重受损。”联想到那张用栀子花汁绘制的密道图,小林恍然大悟——沈清如为了隐藏情报,不惜以健康为代价,用特殊的化学方法处理图纸。
这个发现让苏晴和小林心痛不已。他们决定联合科研团队,还原沈清如当年使用的情报加密技术。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成功复制出用栀子花汁书写、需特定显影液才能显现的隐形墨水。当“星火读书会”几个字在显影液中缓缓浮现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撼。
“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沈清如智慧的致敬。”苏晴将实验成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你们看,革命先辈们不仅有勇气,更有非凡的智慧。”孩子们围在实验台前,眼中满是敬佩与好奇,纷纷表示要学习沈清如的创新精神。
随着红色教育的深入开展,黎明小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位来自台湾的青年学者慕名而来,他带来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国民党败退台湾前的绝密会议纪要,其中多次提到“沈姓女谍”,对其评价是“如栀子花般温柔却致命的威胁”。这份史料的公开,让沈清如的传奇事迹更加丰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