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里记录的,是沈清如对未来的构想。她不仅详细规划了南京解放后的重建方向,还提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的计划。“教育是传承信仰的火种,”沈清如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让孩子们从小知道,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看到这些文字,苏晴和小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沈清如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未来。
不久后,在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苏晴和小林开始着手筹备“红色教育计划”。他们走进学校、社区,向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组织孩子们参观革命纪念馆,聆听烈士们的故事;还在黎明小学设立了“沈清如奖学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日,一位神秘访客来到黎明小学。来人是一位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子,自称是从海外归来的学者,对南京的革命历史颇感兴趣。在苏晴的陪同下,男子参观了校园和校史馆,在沈清如的照片前驻足良久。“沈清如女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感慨道,“我祖父曾与她共事过一段时间,经常提起她的智慧与勇气。”
交谈中,苏晴得知男子的祖父正是当年南京地下党的一位重要成员,因身份暴露被迫流亡海外。男子此次回国,不仅是为了寻根,更是希望能将祖父留下的一批珍贵资料捐赠给黎明小学。这些资料包括地下党往来的信件、作战计划,甚至还有戴笠私人日记的部分抄本。
随着这些资料的公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人们惊讶地发现,沈清如在潜伏期间,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党内同志,她的每一步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为后来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些珍贵的史料,也成为了“红色教育计划”最生动的教材。
深秋时节,黎明小学举办了首届“栀子花文化节”。孩子们用诗歌、绘画表达对烈士的敬仰,用话剧重现那段峥嵘岁月。苏晴和小林看着舞台上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沈清如在成长。文化节的最后,全体师生在操场上种下了象征希望的栀子花树,每一棵树旁都立着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写着烈士的名字。
夜幕降临,苏晴和小林漫步在校园里。月光下,栀子花树的影子随风摇曳,远处的钟楼传来悠扬的钟声。“你说,沈清如他们看到现在的景象,会是什么感受?”苏晴轻声问道。小林握住她的手,微笑着说:“我想,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因为我们不仅守住了这座城市,更让信仰的火种,在孩子们心中永远燃烧。”
此时,一阵微风拂过,带来栀子花的清香。苏晴抬头望向夜空,繁星闪烁,仿佛是无数双眼睛在守护着这座重生的城市。而那些关于勇气、信仰与牺牲的故事,也将如同永不凋谢的栀子花,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第十七章:岁月回响
南京的寒冬裹挟着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至,黎明小学的校园却涌动着阵阵暖意。苏晴站在教学楼顶层的窗前,看着操场上孩子们在洁白的雪地里嬉笑打闹,雪球纷飞间,几个孩子正合力堆着雪人,给它戴上用树枝和彩纸做成的红领巾。
“苏老师,有您的电话!”年轻教师的声音从楼下传来。苏晴快步走下楼梯,拿起听筒,电话那头传来老陈沉稳的声音:“组织决定将黎明小学设为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下周会有重要领导前来视察。”苏晴握着听筒的手微微颤抖,“老陈,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尤其是沈清如……”
挂掉电话,苏晴的思绪回到了几个月前。自“栀子花文化节”后,黎明小学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区邀请苏晴、小林去分享革命故事。他们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其中有一封特别引人注目——写信的是一位四川山区的教师,他在信中说,受黎明小学启发,他在当地组织孩子们种植栀子花,将教室布置成“红色小展馆”。
“苏老师,您看这个!”小林匆匆跑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件,“有人匿名捐赠了一笔巨款,指定用于扩建校史馆,还要增设‘沈清如事迹特展区’。”两人对视一眼,心中满是感动。这些年,不断有神秘人默默支持着黎明小学的建设,他们或许是被烈士的故事打动,或许是想为传承信仰出一份力。
筹备特展区的过程中,苏晴和小林意外发现了一个新线索。在整理沈清如的遗物时,他们从一本旧相册的夹层里,找到了一张泛黄的合影。照片上,沈清如与几个年轻人站在南京某处城墙下,背后的砖墙上隐约可见“星火读书会”的字样。经多方查证,他们得知这是沈清如在学生时代参与的进步组织,成员们以读书为名,秘密传播革命思想。
“我们可以找到这些读书会成员的后人,说不定能挖掘出更多沈清如的故事。”苏晴兴奋地说。经过数月的走访,他们找到了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当年“星火读书会”的成员之一。老人颤颤巍巍地从箱底取出一本布满岁月痕迹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读书会的活动内容,还有沈清如写下的多篇文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