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的眼眶微微湿润,转身走向休息区。小林正在那里整理新到的史料,桌上放着一份从台湾辗转寄来的包裹。“这是周正雄临终前托人送来的。”小林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残破的日记和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周正雄与戴笠站在一起,身后是军统局大楼,而在照片背面,用极小的字写着:“夜莺的真实身份,藏在戴笠书房的暗格里。”
这个发现让两人心头一震。虽然“夜莺计划”已经瓦解,但关于夜莺的真实身份,始终是个未解之谜。老陈在接受审查时曾说,他只知道夜莺是戴笠的心腹,却从未见过其人。苏晴摩挲着照片,突然想起沈清如日记里的一句话:“最危险的敌人,往往藏在最光明处。”
“会不会是我们一直忽略了最明显的线索?”苏晴突然说道,“戴笠的心腹,能接触到核心机密,又能在他死后继续操控局势……”小林猛地抬头,两人异口同声:“戴笠的秘书!”
据史料记载,戴笠有一位贴身秘书名叫赵文轩,此人在戴笠坠机后神秘失踪,所有档案记录也被销毁。两人立刻前往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旧文件中寻找蛛丝马迹。终于,在一份1945年的会议记录里,他们发现了赵文轩的名字——在某次绝密会议中,他被标注为“夜莺行动负责人”。
线索逐渐清晰,但赵文轩究竟身在何处?就在两人一筹莫展时,苏晴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只有一行字:“鸡鸣寺,老槐树。”当晚,两人来到鸡鸣寺。月光下,老槐树的影子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图案。苏晴在树根处找到了一个铁盒,里面装着赵文轩的亲笔遗书。
遗书中,赵文轩详细记录了自己作为“夜莺”的一生。他受戴笠指使,潜伏在国民党高层,执行各种见不得人的任务。戴笠死后,他本想金盆洗手,却被周正雄威胁,不得不继续参与“夜莺计划”。看着曾经的同僚一个个倒下,他的良心备受煎熬,最终选择留下这份遗书,揭露所有秘密。
“原来一切都结束了。”苏晴将遗书收好,望着夜空中的繁星。小林轻轻握住她的手:“不,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远处,纪念馆的灯光依旧明亮,那里正举办着一场关于南京解放历程的讲座,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随风传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周后,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追思会。苏晴和小林将赵文轩的遗书捐赠给纪念馆,同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们根据沈清如留下的线索,找到了当年被军统销毁的地下党联络记录,这些珍贵的史料将永远铭记那些为了信仰默默奉献的英雄。
追思会上,老陈也被允许参加。他站在沈清如的纪念碑前,献上一束洁白的栀子花:“清如同志,我终于可以坦然面对你了。谢谢你,让我找回了迷失的自己。”苏晴看着老陈布满沧桑的脸,心中没有怨恨,只有释然。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苏晴和小林漫步在秦淮河畔,河面上游船如织,两岸的栀子花香气四溢。他们知道,这座城市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那些用生命守护它的人,将化作永恒的星辰,照亮每一个黎明。而他们,也将继续传承这份信仰,让希望的花朵,绽放在每一个角落。
第十六章:薪火相传
南京的盛夏,蝉鸣聒噪,梧桐树的浓荫下,新落成的“黎明小学”里传出琅琅读书声。苏晴站在教师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操场上追逐嬉戏的孩子们,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微笑。这座小学是为纪念在解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校园里栽种着成片的栀子花,微风拂过,香气沁人心脾。
“苏老师,有位老先生找您。”年轻的教务主任敲了敲门。苏晴转身,看到一位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老人站在门口,面容慈祥却难掩疲惫。“您是……”苏晴疑惑地问道。老人缓缓摘下墨镜,露出一道从眼角延伸至脸颊的伤疤:“我是老吴的哥哥,老吴临终前托我给您带样东西。”
苏晴心中一震。老吴作为曾经的叛徒,在被捕后幡然悔悟,用自己掌握的情报换取了将功赎罪的机会,最终在一次转移重要文件的行动中牺牲。老人从怀中掏出一个用油纸包裹的物件,展开后,竟是沈清如当年绘制的南京风物图册的原始手稿。“我弟弟说,这本手稿里藏着比密道图更重要的秘密,是沈清如同志留给他的最后嘱托。”
小林闻讯赶来,两人小心翼翼地翻开手稿。泛黄的纸页间,除了精美的绘画,还夹杂着一些看似随意的批注。突然,苏晴注意到其中一页画着一座钟楼,旁边用极小的字写着:“当钟声与心跳共鸣时,真相自会显现。”“这会不会是指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小林皱眉思索。
当晚,苏晴和小林来到手稿中描绘的钟楼——那是一座位于城南的百年老建筑,如今已被改造成历史博物馆。午夜时分,钟声准时响起,两人在钟楼底层的砖石缝隙中,发现了一个暗格。暗格里放着一本红色封面的笔记本,扉页上是沈清如的字迹:“致所有为光明而战的后来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颐和园的张夫人的新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