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彭大军从县里回来办了交接。谢云旺组织党委成员,欢送彭大军、兰小柱、包宏业。
座谈会上,党委成员做了发言,大家总结两年工作的经历,对彭大军、兰小柱、包宏业进行了肯定、称赞。
同志们表示,要向三位领导学习,坚持党的领导,做好党建、宣传、引导工作,坚持群众路线,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需要的问题…
座谈会结束后,他们离开了锦东。
变化太快,保东领导开会回去传达,没搬的停止搬迁。
有人满意有人不满。
满意的人是不想入山的人。这样人,从1964年,建设第一批三线时就有,他们留念大城市,不想到山沟,不想参与战备建设,当然,拒绝搬迁的人,组织给予了纪律处分。
调整后,有人找领导:“我们和现在不用搬迁的人差哪?不就是时间问题嘛!凭啥他们不搬迁没事,我们就有事,把我们的处分拿下去”。
领导说:“当初,让你们去支援三线是工作需要,是三线建设的需要。你们当时的态度,说明你们对三线建设,是抵制的,对三线建设抵制,就是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不当一回事,这是政冶态度的事。给你们一个处分是轻的,还找?那就从政冶角度来看看,你们是不是听毛主席的话,是不是跟党走。如果不是,那可能是更大的处分。”
背上处分的人,吓得不敢再找了。
但想去三线的人还在找,他们有的是为了不让孩子上山下乡,有的是为了妻子能转正入厂,也有的是为了能得到每月进山费6元钱。
这伙人老奎龙市的少,因为老奎龙市的人观点是:“想到山沟的都不是城里人,都是老帮子。”
春节前,接到部综字第014号文,文件要求在保障军品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人员生产军工非标设备。
春节期间,厂领导连续开了几天会,春节后,调整了部分车间领导。
大年初三,贾飞龙来到机加车间担任了革委会主任,接替了刘海福,刘海福调过来接了他。
调整的干部有好几位,其中计财科分为财务科与计划科,江志华担任了计划科科长,刘长明担任了刚刚成立的办公室主任。
几天后,厂里接到的文件,为开展运动,政工科要求各单位开会,写大字报。
各单位为完成任务,要求每名职工都要写批判稿。
李文化当过国家级劳动模范,进京接受过陈的接见。
以前,李文化总说,大领导平易近人水平高,今天批斗,他为了难!
他的为难,不是认为不应批判。在他看来,毛主席定的事,永远是正确的,但是他想不起来,应写什么。
妻子帮他写,他不让,苦想一天没写出来。
第二天还是妻子帮他写的。
交上来的批判稿里,出现了一个胖嘟嘟的不学无术的陈接见他,他拒绝与陈握手。
贾飞龙坐在山洞里看着批判稿,感觉好笑,这怎么可能,摇摇头,将一沓批判稿放在桌上。
大年初一,他就得知,自己要被调动了。
开会前,谢云旺找他谈过话。他心里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知道领导这是要把他换掉。
谈话时,领导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和表现,然后说道:“上级领导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军工非标设备的生产。为了顺利完成这项重要任务,打算调你去机加车间。这个岗位至关重要,时间也很紧迫,希望你能担起这个重任。”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麻三田拎着野味,就去了他家,想给他送礼。但他对麻三田带来的野味不感兴趣。
他感兴趣的是机加知识。
他主动找到技术人员,借来了机械制造、材料加工手册、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一头扎进学习中。研读知识、钻研图纸、了解相关工艺,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
贾飞龙他勤奋努力,加之与技术人员交朋友。
很快掌握了表面的知识,也知道了机加车间面临的困境,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写了关于建设厂房的建议。
但隔行如隔山,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每天他都在调整自己。
贾飞龙在调整,刘海福也在调整,工作二十多年了,没有机关工作经验,更别提政工。
以前车间,党员汇报、思想动态分析、党务总结、学习讨论等都是别人帮着写的,这回不写可能不行了。
刘海福开会,讲道理、说问题从不打怵,但唯独提笔写材料,不成。
刚到政工的几天,他一直在思索,怎么解决写材料这个问题。思来想去,决定申请调人。
他认为李云顺行。
李云顺参加工作在车间当车工。工作认真,单位的板报、青工、党务都是他在做,而且做的都很好。
前一时期,李云顺入了党,成为车间的骨干人员。
想好后,他先找贾飞龙沟通,而后找厂厂领导申请。
领导同意了,但领导也告诉他,有三个同志需要从政工单位调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线情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