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悲生乐,因祸得福喜又空。
声誉自容容地阔,恶名他语语天珑。
雍容典雅和风送,搔首弄姿细雨匆。
三线相识三线弄,库房保障百般功。
这首诗讲的事一会儿再说,我们还是先说一说三线存在的困难。
在三线建设的进程中,一些问题的私下议论和抱怨逐渐传开,这些说三道四的旮旯话最终传到了领导的耳中。
为了端正大家的思想,引导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领导委派贾飞龙展开正面宣传工作。
贾飞龙迅速组织政工人员精心撰写大字报,并在全厂范围内的各个显眼位置张贴。
大字报的标题为“克服困难,胜利在前”,开篇便诚挚地呼吁:
“工人同志们!广大家属同志们!大家积极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奔赴三线,投身建设。
然而,当下粮食供应问题引发了大家对三线生活的困惑。
有些工人私下里发牢骚、说怪话,这是不正确的,也是错误的。”
紧接着,大字报引用毛主席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的话语: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同时,针对部分同志抱怨三线生活太苦、工作太累的言论,大字报予以回应:
“我说这种想法不对,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想到他们,我们目前的生活还能算苦吗?还能算累吗?
同志们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来到三线,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这种革命热情值得肯定,但也应在困难面前正确摆正自我。
我们敬爱的林副主席讲过,事实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
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教导,那么,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
大字报长达十多页,张贴在厕所旁、家属楼的墙上,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观看、阅读。
有人赞叹道:“这毛笔字写得真好看!”
也有人感慨:“写得确实有道理,既点明了目前的情况,又剖析了问题的根本。解放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饱受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榨。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吃得饱穿得暖,为什么还有人说些不当的话呢?这样的人应该抓起来批斗。”
李风顺识字不多,大字报上的字没认识几个,所以他既没去听旁人议论,也没去看大字报内容。
他穿过人群,径直向稻地村走去。
村头一片静谧,大眼睛手持弹弓,小心翼翼地靠近树下,拉满弓,“啪”的一声,一只鸟应声落地。
“厉害啊!打了几只了?”李风顺上前问道。
衣着破旧的大眼睛看了看李风顺,示意身后的一个小孩将打下的鸟举起来,颇为得意地说:“七、八只吧!”
正炫耀着,躲在一旁的小朋友们一拥而上。
李风顺见许多小孩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不禁疑惑地问:“还没过年呢,怎么都穿上新衣服了?”
大眼睛解释道:“他们村里发了布,让各家做衣服。”
“那你怎么没做?”
“我又不是这个村的。不说了,我烤鸟去。”
说完,他们便跑开了,李风顺也转身回家。
路上,他暗自思忖,没想到有的人这么厉害,之前还穿得破破烂烂,一下子就穿上新衣服了,不过大眼睛却没有。
第二天,李风顺约高文革到麻李沟去看看,结果没见到小孩穿新衣服。
他心里纳闷:为什么稻地的小孩有新衣服,这里却没有呢?
回到家吃晚饭时,李风顺向妈妈说出了心中的不解。
妈妈看了看爸爸,沉思片刻后,叹了口气说道:“小孩子,别想太多,赶紧吃饭!”
厨房里,妈妈在洗碗,爸爸在整理柴火。
妈妈小声对爸爸说:“这孩子问的问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是啊,没办法,农民日子难。稻地村的老佟还不错,组织了工程队,村里人能挣点现钱。也不知道他从哪弄来不少布,分给村民,还要求大家必须做新衣服,这个村起码能吃饱。你再到西张村看看,比麻李沟还差劲。”
“别乱说。”
李风顺在一旁听明白了,有没有新衣服,关键得有个像老佟这样的人。
另一边,周山与吴权几个人吃完饭,跑到护坡下玩躲猫猫。
天色太黑,找人实在困难,周山当“鬼”的时候,找了半天找不到人,便大喊:“不玩了!”
其他人都笑他耍赖,随后各自回家。
夜深了,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常永梅坐着自行车回到团结街。
还没进沟,她就让麻三田停下车,自己步行向家走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线情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