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儿山上红旗展,渤海之滨战备欢。
云燕沟中图纸看,向阳街道建家园。
八叉河水向东去,稻地丘陵越北山。
快马加鞭三线建,迁居五谷忘别川。
李云顺带着大家沿着山坡,小心翼翼地沿着“之”字形山路向上攀爬。
每踩到碎石,脚一滑,他就赶忙提醒大家注意脚下;遇到陡峭的石尖,更是反复叮嘱注意安全。
山路崎岖坎坷,使得爬山的速度极为缓慢,各种障碍层出不穷,让第一次爬山的人极度紧张。
许久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山腰,李云顺这才说道:“大家休息一会儿吧。”
众人停下歇息,纷纷回头向西眺望。
冉冉升起的太阳穿透山林,洒在盆地的田野上,深秋的农田一片寂静。
向阳桥头的民房隐匿在大树之下,远处西南方向的田野里,百十多座高低错落的房舍点缀其中。
村落西边,一座山斜卧着,贯穿南北。
向北望去,山脚下家属区的建筑物排列得整整齐齐。
越过家属区,山谷之间几棵大树的枝叶遮挡着,三十余座民房若隐若现。
再往北看,山的后面还是连绵的山峦,群峰与天际相接,山的那边时不时传来阵阵炮声,大家都说那是正在建设的三线厂区。
转身朝南望去,无尽的山岭连绵起伏,不远处的山坡上,枯黄的玉米秆被一捆捆地围成无数个尖尖的顶,好似一个个小小的尖顶房屋,再往远处看,依旧是山峦。
休息片刻后,大家继续登山。
或许是初次爬山的恐惧随着逐渐适应而消散,又或许是登山带来的快意让人兴奋不已,大家的速度明显加快,许多人都跑到了李云顺的前面。
跑在前面的杜武看到山上折射的光,不禁大喊:“山上有宝石!”
这一喊,让前面几位的速度变得更快了,很快,登山的人分成了两拨,一拨在前,一拨在后。
后面这一拨的李风顺早已汗流浃背,他解开棉衣,露出里面的线衣。
高文革也解开了棉衣,女孩子中有的解开了衣扣,有的则没有。
前一拨里杜武和冉欣跑得最快,出的汗也最多,他们干脆脱下了棉衣,冉欣拎着棉衣大声喊道:“快呀!”
听到喊声的李云顺并没有加快脚步,他向下走了两步,站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高声朗读起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读完,他跳下石头,喊道:“同志们,胜利就在眼前,冲啊!”
可喊着“冲”的他却站在原地未动,他在等弟弟赶上来。
瘦高的李云顺春节前刚满16周岁,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尽管今天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登山,山的挺拔与威武让他兴奋不已,但看到落在后面的兄弟,他还是放慢了脚步。
李建华和张美艺的速度也不快,他们一直跟在李云顺身边。
李云顺问道:“山美不美?漂亮不漂亮?”
张美艺微微喘着气,弯着腰,抬着头,看着浓眉大眼的李云顺,笑了笑,缓了口气说:“漂亮,非常漂亮。”
李建华则没有说话,因为他的脚还有些疼。
两拨人的距离逐渐拉大。
李云顺担心大家的安全,急切地喊道:“停下来,等一等!”
喊了好多声,前面的人终于停了下来。
等大家会合后,李云顺对前一拨的人说:“跑什么跑?登山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欣赏风景,急什么呢?处处都是美景,好不容易登一次山,好好看看山的俊秀,感受一下山的壮美不好吗?”
“美什么美?还好不容易,以后天天看着山,愁都愁不过来。还好,好什么好?这破地方,只能说是穷山恶水。”冉欣一边说着,一边穿上了棉衣。
冉欣个头不高,却十分灵活,干瘦的他总爱说些消极的话,不过他虽然说话消极,做事却很积极,还特别愿意表现自己。
他见大家都赶上来了,便说:“都到齐了,走吧!”
说完,他抬脚就走,刚站定的李风顺和高文革只好跟着继续爬山。
山越来越高,路也越来越险,脚下的石头愈发巨大。
杂乱横切的石头缝中,生长着许多粗大的树木,走在树下,残叶时不时地落在脑袋上。
有人胆小,有人腿软,还有人口渴,嚷嚷着要下山的人也出现了。
“快看,有梨!”
走在后面的李建华看到前面有三棵大梨树,树梢上还挂着果子,于是大喊一声。
冉欣和杜武虽然已经走了过去,但听到有梨,又跑了回来:“嗨,真的有梨,太好了!”
说完,他俩便爬上树去摘梨,还往下扔,喊着:“接着!”
不一会儿,就摘了二十几个梨。
大家啃着酸梨,龇牙咧嘴地继续登山。
接近山顶时,裸露的山石更多了,树木也更加粗壮茂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线情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