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顺扮了个鬼脸,龇牙咧嘴地回应:“我是个大怪物!”
不知过了多久,各家的物品装满了车厢,大人们带着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家禽,来到车厢与孩子们会合。
又过了好一会儿,火车缓缓开动,李风顺兴奋极了,因为他就要见到爸爸,还有爸爸口中的那座山了。
车厢里,炉火熊熊燃烧,暖意融融,仿佛春天一般。
大家坐在车厢内,除了吃喝,多数时间都在睡觉。
也不知睡了多少回,笼里的狗、猫、鸡、兔拉了多少粪便,火车走走停停了多少天。
一天清晨,火车终于稳稳地停了下来。
车厢临时党小组组长冉海缓缓睁开眼睛,看着围着火炉喝热水、啃干馒头的众人,开口问道:“咱们到哪儿了?”
大家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
冉海推开身上盖着的大衣,坐在草垫上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打了个哈欠后站起身来,慢悠悠地走到车厢大铁门前,握住把手,用力一拉,门缓缓打开。
冉海朝着车站望去,东面低矮的平房旁,一道高高的城墙格外醒目。
他转过头寻找站牌,突然激动地大喊起来:“唉、唉!到了!威宁到了!”
他兴奋地回过头,冲着还在睡觉的人们喊道:“起来,都起来,大家快过来看看,咱们到地方了!”
睡眼惺忪的人们慢慢睁开眼睛,望向门口那道射进来的晨光,以及晨光中冉海挥舞的身影。
火炉边正吃东西吧嗒嘴的人也站起身,走到铁门边,探出头看向车厢外的站台。
五十米外的站牌上,白底黑字写着“威宁站”。
不知是谁感慨了一句:“太好了,可算是到了!”
冉海用手抹了一把带着倦意的脸,从门口回到草垫前。
此时,他的妻子孙加和已经起床,正蹲在脸盆边擦脸。
等妻子擦完,冉海伸出手,让妻子把湿毛巾递给他,擦了擦脸后说道:“到站了,大家抓紧吃点东西,吃完赶紧整理自家物品。先别下车,听领导安排。对了!铺在地上的草垫子,能带走的都带走!”
擦完脸,冉海顾不上吃饭,直接走下了车厢。
火车上,十几节车厢的党小组长都下来了,大家纷纷四处张望。
在车站入口处,一位清瘦的人挥手喊道:“冉海!”
冉海顺着声音望去,发现是老领导袁国岭在喊他,便迅速跑了过去。
袁国岭曾是冉海在保东时的后勤副厂长,文革期间被批斗撤职,关进了牛棚。
三线建设成立时,他从牛棚出来,来到了三线。
冉海听上次从三线回保东的人说过,袁国岭如今在三线当上了副总指挥。
冉海跑过去与领导握手时,其他车厢的党小组长也围了过来。
袁国岭看到大家十分高兴,一一与众人握手,随后安排大家准备卸车和装运工作。
接到通知的大人、小孩纷纷从车上下来,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卸载运来的物品。
没过多久,站台上便堆起了几十堆物资。
三线建设调配的汽车陆续开上站台,李风顺家与杜武、张美艺三家被安排上了同一辆车。
装好物品后,车辆缓缓驶出站台,开到了火车站前的空地上。
这片空地十分开阔,上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坑和高低不平的土包。
许多汽车停在这儿,有的已经装载完毕等待出发,有的则准备开上站台去拉物资。
李风顺站在车厢上向西望去,只见一座低檐尖顶、灰黄色的二层小楼,上面写着“威宁站”三个大字。
小楼后面是那条南北走向的火车线,左右分布着许多灰色及暗红色的平房。
火车站的地基很高,像是建在山坡上,坡上的泥土不知掺了什么东西,这儿一块黑,那儿一块红,更多的则是灰黄色。
火车站坡下有一条由北向南的路,汽车驶过时扬起阵阵尘土。
人们转身看向北面,那里有许多低矮破旧的平房,不少人站在房前,打量着三线建设来的人和车队。
灰黑色的服饰,搭配着平房上的油毡纸、破瓦片,再加上烟囱里冒出的烟尘以及车辆卷起的尘土,在晨光下仿若云雾一般,使得北面的景象模模糊糊。
大家再转向东南,在金灿灿的阳光下,一道灰黑色的城墙映入眼帘。
那城墙又长又高,尽管砖石破旧,还有垮塌的缺口,但依然显得雄伟高大。
杜武妈妈告诉大家:“这个古城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李风顺好奇地问:“阿姨,山在哪里?”
“城的东北角有一座山,叫首山,看见没?”
或许是雾霾太重,又或许是晨光过于刺眼,大家都没看到那座山。
温和的阳光,徐徐的北风,让站在车厢上的人们解开了厚厚的棉衣。
灰头土脸的妈妈从面袋里拿出馒头和咸菜,招呼李风顺他们吃饭。
一辆辆装满人员和物资的车辆,卷着尘烟,陆续回到广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线情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